馮 侖
李嘉誠、戴爾,是什么決定了他們的成功?我想,肯定與錢沒有關系。因為他們在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比他們有錢的人很多。一定是錢以外的某種能力決定的,否則不能解釋。
你說機遇?同齡人的歷史機遇差不多。除非天上掉餡餅,絕大多數都靠自己低頭挖坑,勤勞苦做。李嘉誠肯定不是錢最多的人,顯然錢不是決定他成功的原因。大家所處的時代背景一樣,惟一的差別就是每個人對這個時代的感覺不一樣,這個感覺不一樣就相當于看法不一樣,眼光不一樣。
我第一次見王永慶,到了會議室以后,他一開頭就講人一生總有一次成功機會,這個機會不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是你生活的時代給你的。但這個機會只有一次。他講到臺灣戰(zhàn)后經濟復興,說這個機會就一次,我正好趕上了,但是很多人不認為這是機會,而認為戰(zhàn)后是一個廢墟,這就是差別。我想,在錢和時代以外,大家對現實世界的看法還會有很多差異,而正是這些差異引導著人們行為方式不同,而這些行為方式的不同就決定了他做事的方法不同,而做事的方法不同又決定了天下的人才、資源、你眼前的機會跟你之間的關系。
很久以前,柳傳志不是聯想股東,沒有錢,當時很多人讓他改制。按照一般人來說,認為應該抓住這個機會,但是柳傳志認為,所有的事情要拐大彎,這是他的生活態(tài)度,就是所有事情不是90度的急轉彎。急轉彎會翻車。所以,他說拐大彎,事情要順著走,該得到的都會得到。
談到對錢的態(tài)度,王石說人生就是名利,在中國你要利那就別要名,要名就不要利,因為在中國你活得好就是對別人的摧殘。所以王石說,在商場,我決定要名不要利,于是他做了職業(yè)經理人。他的工資在前年以前還不如我們公司經理,但是他們創(chuàng)造的利潤是我們五倍以上。他離錢的距離很遠。
顯然,在這些成功商人的背后,他們對于錢的看法、對于生活態(tài)度和普通人有一個非常本質的不同,大家都在抓錢的時候,他們刻意或者自然地與錢保持距離。他們對中國社會有一種看法,知道在中國社會,應該跟外部世界保持距離,也就是你的存在最好能夠讓大家舒服。
(巖冰摘自《年輕人》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