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靜
成功有時往往帶著失敗的面具。
1942年5月5日,時任菲律賓美軍總司令的喬納森·溫萊特中將親手舉起白旗,走出戰(zhàn)壕,率領(lǐng)12000名美國士兵向日軍投降。羅斯??偨y(tǒng)聞訊后稱這是美軍建軍史上最黑暗的日子,整個國家蒙受了空前的恥辱!
其實失敗從一開始便已注定,溫萊特中將不過是代人受過的替罪羊。當時美軍的作戰(zhàn)重點在歐洲戰(zhàn)場,當日本人的精銳師團把美軍圍困在克雷吉多爾島,面臨全軍覆滅的絕境時,華盛頓甚至沒有能力為他們提供兵力和武器方面的補充。1942年3月10日,羅斯??偨y(tǒng)把菲律賓戰(zhàn)場的指揮權(quán)交給溫萊特中將,溫萊特從內(nèi)心是不愿接受這項任命的,但他是一名職業(yè)軍人,他別無選擇。羅斯??偨y(tǒng)的電報在最后特別強調(diào):在任何情況下,溫萊特必須指揮部隊把保衛(wèi)菲律賓的戰(zhàn)爭進行到底,不允許投降!
日軍指揮官本間雅明動用100多門大炮對克雷吉多爾島進行了長達三個星期之久的炮擊,美軍傷亡慘重。最讓溫萊特恐懼的并不是日軍的炮擊,而是瘧疾、登革熱等熱帶疾病在軍中大規(guī)模流行,藥品已經(jīng)全部用完。得不到治療的士兵每天成百成百地死去。溫萊特決定向日軍投降,溫萊特的命令宣布后,指揮所內(nèi)一片嘩然,血氣方剛的下級軍官們說什么也不肯投降,向敵人繳械投降對軍人而言是一種奇恥大辱!溫萊特哽咽道:“為了12000名美國士兵的生命,我只能放棄軍人的榮譽,選擇責任,我有責任讓他們活下去!”
1945年9月2日,麥克阿瑟以太平洋盟軍總司令的身份率各國代表在“密蘇里”號戰(zhàn)艦上接受日本代表的投降。受降儀式開始,麥克阿瑟在眾多盟軍將領(lǐng)中指定剛剛從戰(zhàn)俘營解救回來的溫萊特中將以及英國駐遠東馬來區(qū)司令帕西瓦爾中將陪同其簽字。麥克阿瑟用此舉向全世界表達了對溫萊特的敬意。
回國后溫萊特將軍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并在白宮接受了杜魯門總統(tǒng)授予的銀星勛章,但溫萊特將軍始終都沒有從自責中掙脫出來,不久便郁郁而終。溫萊特去世不久,美國國會修改了憲法:在身陷險境的情況下,任何一個美國士兵。都有權(quán)利向敵人投降。在美國的法律上,是清白、無罪的,因為個人的生命才是最偉大的。在美國人眼里溫萊特從來沒有失敗過,1972年,他們還為溫萊特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國家英雄》。
為了士兵的生命,而放棄了一名職業(yè)軍人的榮譽,選擇向?qū)κ滞督?,這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氣,溫萊特做到了,他在榮譽面前選擇了責任,他是當之無愧的國家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