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上期“經典讀物”專題的閱讀問卷中,也順便對“青春文學”做了調查,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究竟這些受調查者他們怎么看待當今的青春文學:
優(yōu)點:想象力豐富,涵蓋范圍廣;比較適應現(xiàn)在時代的發(fā)展,貼近生活;貼近讀者心理,能引起讀者共鳴;閱讀起來比較通俗,不像讀經典名著那樣費勁;了解別人的故事,多一份自我的思考,有些作品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讓讀者在學習之余得到情緒的釋放,得以放松;適合消遣。
缺點:過于商業(yè)化;有些偏向女性市場;主題太單調,情節(jié)太重復,創(chuàng)新性不夠;內容無聊粗糙、趣味低級;過于自我;泛濫成災,魚目混珠,難以辨識;娛樂性太強,專業(yè)知識稍顯缺乏;過于感性,缺乏理性;過于頹廢,沒有陽光;太脫離現(xiàn)實。
這里必須說明的是,以上調查的對象是大學生,因此,他們比中小學生在看待問題上稍顯理智,在青春文學的問題上,提出的批評更多,但他們的批評不無道理,說是“青春文學”,那到底有多“青春”呢?
隨意搜索一下網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一個自稱“名不見經傳的三流二手撰稿人非正經不專業(yè)的編輯”在回應網友的留言后,寫下了《青春小說十大罪狀》,歷數(shù)青春小說在圖書出版和青少年閱讀的種種“罪過”,大概如下:“顛倒對錯,穢亂傳統(tǒng);侵占資源,擾亂市場;知錯不查,誤人子弟;好大喜功,虛實不辨;不擇細謹,良莠不明;黔驢充塞,江郎當?shù)?;急功近利,攀比成風;銷量至上,見利忘義;文思陳舊,創(chuàng)新疲軟;萬川集海,所有的惡果定然造成一種趨勢,那就是現(xiàn)在這些所謂的年輕網生代作者在幾十年后定然寫不出一本像樣的東西,中國的文學很有可能是一片沙漠。此乃青春小說的第十大罪狀?!蔽恼轮袑γ恳粭l罪狀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句句在理,但我認為作者對于青春小說的態(tài)度過于偏激,我們不可否認的確存在此類問題,但對于青春小說并不能一概而論。
7月22日至28日,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在香港會展中心隆重舉行。在珠三角眾“書癡”熱捧下,廣州日報、大洋網聯(lián)手香港貿易發(fā)展局共同舉辦的“20年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的票選結果熱辣出爐,其中國外的青少年讀物《哈利波特》和大陸的《明朝那些事》入選,這同時也說明了青春文學里不乏“經典”作品。只是,“繁華似景”的背后,我們不能不正視那些“殘花敗柳”。對于青春文學存在的問題,不容我們不重視。
以上的觀點筆者不一一重復,作為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三流二手撰稿人非正經不專業(yè)的編輯”,筆者也斗膽再針對不少的青春文學,提出幾個問題:
第一,男生過于暴力,女生過于矯情,青春文學展現(xiàn)出“性格畸形”。許多人談起青春文學,就想起“愛情”,想起“女生”,在我們的調查問卷,有一個男生居然這樣寫到:“那是女生閱讀的專利?!笔袌錾希宫F(xiàn)陰柔之氣、花花草草的東西多,而比較剛性的、雄性題材比較匱乏。如今,市面上流行的青春文學的作者女性多于男性,而它的讀者群80 %也是女學生。那么男生們看什么呢?在他們眼中,“很黃很暴力”,才有刺激感,才有新鮮感。
第二,為投合青少年閱讀“口味”,打造“異類”與“畸形”。郭敬明在《天下》封二上稱“ 不看名著”,而該書的內容是寫一個少年總想著用唱月劍去殺人。著名的“ 青春文學”作家安妮寶貝也承認她的作品“ 一直被認為頹廢和陰郁。里面有暴力、死亡、離別”, 她的《告別薇安》和《暖暖》主要寫的是漠然的城市和在這城市中病態(tài)脆弱的人們。難道“青春”就應該追求《拼命去死》嗎?
第三,“快餐閱讀”似乎成為“正統(tǒng)”的閱讀模式。許多讀者表示,如今讀流行作品,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消磨無聊的時光”,為何?因為讀這些作品可以不經過大腦,不需要思考,不帶來疲倦。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社會風氣有些浮躁,“快餐閱讀”永遠不可能帶給讀者以沉穩(wěn)。而許多出版社為了搶占青春文學的一瓢羹,急功近利甚至跟風,連續(xù)打出的青春文學“重拳”,何嘗不是在支持與提倡“快餐閱讀”?
第四,商業(yè)在創(chuàng)作中的過多參與磨滅了文學作品的真實意義。在以市場為唯一前提和檢驗標準的出版商的主導和控制下,作者在完成作品時變得匆忙與急躁,甚至把文學創(chuàng)作變成了工業(yè)作坊式的生產,以書寫速度和產品數(shù)量為目標,難免會出現(xiàn)大量粗糙和速成的泡沫讀物。即使有少數(shù)比較好的作品,也勢必被淹沒在這充滿泡沫的池沼中。文學作品是人的精神食糧,如果只一味為了市場競爭,把精神食糧變成泡沫,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餓”死。
第五,過早挖掘“名人”,是對“青春”的扼殺。所謂的“少年作家”,很大程度上是商業(yè)炒作,是某些商家的“ 賺錢機器”。在他們心智尚未成熟的時候,過早地讓他們面對太多的目光,承受一些他們年齡所不應該承受的壓力,是否顯得有些“揠苗助長”?筆者并非眼紅,也無那個天分,2008年,筆者也曾為7歲開始寫作、現(xiàn)已出版9部作品的“90后美少女作家”蔣方舟考取清華大學感到興奮,但不知道她是否有因為過早成名苦惱過?況且,這些“少年作家”比較成熟的思想,也會帶給讀者借鑒與引導,甚至也變得早熟。筆者覺得這種“催生”般的成長是不應該的。
記得以前,讀《花季·雨季》,讀《十七歲不哭》,總是愛不釋手,也對書中描述的青春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迷茫深有感觸,那淡淡的情愫,那不羈的性格,但展現(xiàn)的卻是我們昂揚向上的青春活力。而如今,許多青春流行作品卻在頹廢、荒誕上較起了勁。到底,今天的青春文學誰做主?我們的“青春”,誰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