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文
一、魯迅為反“復古”而“罵人”,體現(xiàn)了進步的社會發(fā)展觀
魯迅“罵人”,主要是著眼于社會的,尤其是針對封建傳統(tǒng)意識中抱殘守缺、停滯保守思想而發(fā),是為了社會的進步,體現(xiàn)了進步的社會發(fā)展觀。我們先來看他“罵”圣人孔子。在魯迅筆下,孔圣人的形象不佳,不但“偽”“巧”“滑”,而且是個碰壁的人物。談到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活動的,是他“祖述堯舜,欲以治世弊”,可見他對待“治世弊”是主張向后看的,是希望回到堯舜那個時代去;而結(jié)果是“道不行”,他的主張并沒有為人們所接受。在魯迅看來,孔子的道不行及其沒落是注定的,因為其違反歷史前進的潮流。魯迅說:“回復古道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遷移;維持現(xiàn)狀的事也是沒有的,一定有改變?!濒斞赶嘈艢v史總是向前的,社會總是發(fā)展的。他有一段著名的話:“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有誰敢來阻礙這三件事,無論是誰,我們都反抗他,撲滅他!”因此,不論誰,如果主張復古,魯迅是會“罵”的。
二、魯迅為反“左傾”而“罵人”,體現(xiàn)了對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把握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辯證法的核心。對于相反而實相成的規(guī)律,魯迅在他的雜文曾經(jīng)有過闡述。由于事物相反相成的規(guī)律,必然導致對立面的轉(zhuǎn)化,也就是那個古老的命題:“兩極相通?!濒斞甘巧钪@種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的,所以從不把對立的兩極看得很絕對。因為對立的兩極會互相轉(zhuǎn)化,所以凡事搞過頭了,就會走到相反的方面去。根據(jù)這種規(guī)律,魯迅堅決反對革命文學家的“左傾”傾向。不少革命文學家因此被“罵”。1923年,當時周揚主編《文學月報》。該報曾登有蕓生的詩《漢奸的供狀》,意在諷刺“自由人”胡秋原的反動言論。魯迅讀過之后,發(fā)現(xiàn)詩中有辱罵、恐嚇,還有無聊的攻擊。于是給周揚寫了一封信:《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zhàn)斗》,對此提出批評。魯迅尖銳地指出:辱罵、恐嚇,是腐朽、沒落的反動階級的手段,掛“革命”招牌而熱衷于此的人,是很容易成為他們的“一丘之貉”的。雖然魯迅批評的是一首詩,但信是寫給周揚的,其實也是對周揚的批評。除了“罵”周揚,魯迅還“罵”徐懋庸,說他是一個“嘁嘁嚓嚓的作者”,“糊涂得可觀”。魯迅“罵”周揚徐懋庸們,實際是對同一營壘中人的“左傾”思想的反撥。
三、魯迅“罵人”對事不對人,體現(xiàn)了對認識規(guī)律的把握
唯物辯證法認為:人不可窮盡真理,只可無限地接近真理,人的認識和現(xiàn)實總是存在一定距離的。魯迅對此有深刻的理解。他說:“所謂世界不直進,常曲折如螺旋,大波小波,起伏萬狀,進退久之而達水裔,蓋誠言哉。”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的進步和世界的進步是一樣的,都是永無止境的過程。因此他又說:“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闭w現(xiàn)了對認識規(guī)律的把握。正因為如此,魯迅在論爭時重在“論爭”而不是重在“罵人”,也就是對事不對人,通過對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的辯論把論敵駁倒,而不是做作者本身的文章??梢哉f,他的“罵人”大都是“罵事”。最能說明魯迅對事不對人的論爭態(tài)度的,我以為是他“罵”“自由人”胡秋原。還要談談梁實秋。人所共知,魯迅曾“罵”他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1935年9月12日魯迅在信中說:“我并不反對梁教授這人,也并不反對刊登他的文章的刊物。”這說明,魯迅對梁實秋主要是思想的批判,而且是一時之事,并非對梁實秋這個人的定性。
四、魯迅“罵人”并不片面,而是全面分析
分析問題的全面性,是一個人辯證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全面性的認識就是對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以及將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連接、差異和轉(zhuǎn)化,有機地聚合起來以表現(xiàn)整體性的認識。魯迅“罵人”,表現(xiàn)了他分析問題的全面性觀點。他反對求全責備的片面性。他提倡一種“剜爛蘋果”的方法,即指出不好的部分,讓讀者吸取好的部分。比如章太炎,他是魯迅的老師,魯迅對他是十分敬重的,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他既肯定章太炎以革命家現(xiàn)身的巨大功績,也批評他后來漸入頹唐。在《趨時和復古》一文中,魯迅“罵”他“拉倒車”。再比如劉半農(nóng),魯迅“罵”劉半農(nóng)不但不再為白話戰(zhàn)斗,并且將它踏在腳下,拿出古字來嘲笑后進的青年。
魯迅論人是全面分析的,不但全面分析,而且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中國的生存,著重指出了人物身上有益于社會的優(yōu)點,教導人們繼承與發(fā)揚。
“魯迅罵人”卻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魯迅能用辯證的方法去分析評介人物。他的所謂“罵”,絕大多數(shù)是原則之爭,是非之辨。雖然有時未免帶些情緒化,但由于魯迅有著辯證的眼光,他對人對事的批判絕大部分是正確的。而那些對魯迅“罵人”不作具體深入的分析,只是痛恨其“謾罵”的人,在客觀上卻是包庇了一切壞種,是錯誤的。
辯證思想在魯迅雜文中是相當豐富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魯迅的偉大,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學習?!?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
□責任編輯:王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