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編者提示:哲思往往會令我們的生活變得從容而美麗,更可以讓我們的文章顯得睿智而深刻。
幾個被誤傳的成語
中國成語,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們難免望文生義,生吞活剝,結(jié)果,弄得這些詞匯大大背離了原始意義,甚至驢唇不對馬嘴。長期的、集體的以訛傳訛,逐漸掩蓋了成語的本來面目。其實,這種近乎數(shù)典忘祖的無知,絕不應(yīng)聽之任之,約定“俗”成。
七月流火
本指“天氣轉(zhuǎn)涼”;后人竟望文生義,愣說成“盛夏時節(jié),天上下火”。
這個成語出自《詩經(jīng)·國風(fēng)·豳風(fēng)》“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捌咴隆敝赶臍v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由此可見,“七月流火”的真實意思,是說在夏歷七月,天氣漸漸轉(zhuǎn)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夺亠L(fēng)》里這兩句話說:“天氣越來越?jīng)隽?該做棉衣服了?!?/p>
空穴來風(fēng)
原指有根有據(jù)的事兒,結(jié)果被篡改成了捕風(fēng)捉影的意思——真是“瞪眼說瞎話”。
這個成語源自楚國人宋玉的《風(fēng)賦》,文中有“枳句來巢,空穴來風(fēng)”句子。此語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師屈原的話:因為枳樹(枳)彎曲(句),樹枝上常招引鳥兒筑巢。以“空穴來風(fēng)”比喻不存在和沒影兒的事,是不夠妥當?shù)?若比喻事出有因,確有來頭,則比較恰當。
始作俑者
原指做壞事,引領(lǐng)歪風(fēng)邪氣的“第一人”,現(xiàn)在,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英雄”,起碼也是開先河的任務(wù)——看來,“屎盆子”完全可以扣在正面角色腦袋上。
出處在《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辟?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根據(jù)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fēng)氣的創(chuàng)始人,這是理所當然的“貶義詞”。
兩肋插刀
“為朋友兩肋插刀”,其來歷是秦叔寶為救朋友,染面涂須去登州冒充響馬,路過兩肋莊時,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兒,猶豫片刻,一條路去歷城,一條路去登州,一條路回家門,最終還是為朋友,視死如歸去了登州,兩肋莊岔道體現(xiàn)出秦瓊的深重義氣就被人們傳為“兩肋岔道,義氣千秋”。而今卻因誤傳成了在肋上插刀。
編者提示:生活就是這樣,一個人做錯了某件事就要受罰,而一旦全體做錯,也就法不責(zé)眾了。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請記住,如果只是你一個人那么遣詞用語,那便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