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莉
提及這些古瓷碎片,張連志風趣親昵地笑稱“那些破爛兒”,就像我們疼愛孩子,寧愿給他起個“狗剩”這樣的小名兒,以保平安??墒?,如果這些古瓷片一直埋藏于倉庫,不見天日,那么確實與破爛無異,而張連志便是賦予它們新生命的那個人。
2006年,天津海河岸邊一座用古瓷片裝飾的“瓷房子”橫空出世,震驚世人。它是由一座法式小洋樓裝飾改造而成,外觀全部用汝、哥、鈞、定、官窯瓷等珍貴古瓷片、數(shù)千只古瓷瓶和古瓷盤碗及數(shù)十噸天然水晶、瑪瑙等名貴寶石裝飾而成,細節(jié)無處不美,無處不珍貴,其造價令人嘆為觀止??梢哉f,這已經(jīng)不單單是一座房子,它更是一座瓷器的博物館。
五臺山—位方丈大師前來參觀,為瓷房子的主人欣然留下墨寶:瓷王。而這位瓷王,便是天津市著名的企業(yè)家、收藏家張連志先生。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4月天里,我走進了瓷房子,走近了張連志。一襲亞麻質(zhì)地的改良中式衣衫,張連志站在這座他一手打造的瓷房子前,當被問及他那些關(guān)于收藏的傳奇,以及建瓷房子的初衷,他笑得開懷灑脫。瓷房子對于他的意義,或許不再單單是一個藝術(shù)收藏品的集合體,當—個人有能力去創(chuàng)意無限的時候,他可以讓他的夢想插上翅膀,承載更多的意義。
陽光房子,最初的收藏
張連志1957年出生于天津意大利租借地的—個儒商世家,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他的父母鐘愛收藏,以至影響他的一生。收藏,就仿佛童年的夢想,一直延續(xù)至今。
在瓷房子有一間并未對外開放的房間,從頂?shù)剿谋诙际遣A?,陽光無拘無束地灑滿每個角落,張連志稱它為陽光房子,那里面存放的是他最早的收藏品,很多來源于他母親的嫁妝,每一樣都烙印著他的童年,也許,它們在價值上遠遠不及張連志其它種類繁多的收藏,然后在他心目中,卻是別樣的珍貴,因為,這是他收藏之夢的夢之伊始。
這里有他母親出嫁時的精致刺繡,也有母親留下的明清時期打著鋦子的盤罐,有他孩提時代玩過的小銅鍋爐、老電話,甚至還有至今依然悅耳動聽的清代八音盒,據(jù)說是當年進獻給慈禧的。其中最特別的一件,當屬那架桌面大小的金屬磁力坦克,手工極其精細,這是張連志的祖母送他的滿月禮物。兒時的玩具,也成了今日的古董。
真是難以想像,歷經(jīng)劫難,張連志是以怎么樣的智慧和心血使他們保存完好的。或許,就是因為那心中那份不能泯滅的收藏情結(jié)。
古瓷情緣
20世紀80年代,張連志開始下海經(jīng)商,并把廣東生猛海鮮的概念引進天津,創(chuàng)立了粵唯鮮餐館。在那些下海經(jīng)商的歲月里,他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收藏。他賺的第一筆錢,便是為母親買回一套清代紅木家具,這套家具雖與張家流失的那套不盡相同,但讓母親異常高興。
收藏文物,不僅要有財力、精力和眼力,還要有吃苦的本領(lǐng)。張連志經(jīng)常獨身一人,喬裝打扮,混跡于民間偏僻的角落。不論是從老鄉(xiāng)家里淘到什么,他都以他超人的毅力與誠摯去打動對方,最傳奇的莫過于在老鄉(xiāng)家豬圈里淘到的一對石門門墩,他先后用了7年時間,把那位老鄉(xiāng)當—伴親戚長輩一樣,每年帶著禮物登門看望,終于感動了那位固執(zhí)的老人,把這對門墩賣給了他。
張連志的收藏很豐富,涉及廣泛,倒以乎對瓷更加青睞更加癡迷。這份與瓷的情緣可以追溯到童年時代,他親眼見到工匠修補破碎的瓷碗,看著打鋦子,覺得真是神奇,于是后來他自己也學著去做,在未來他的收藏經(jīng)歷中,經(jīng)他之手,不知多少破碎瓷片復原了從前的美麗。
在這過程中,最具傳奇性的莫過于他收藏的那件古老的花觚。張連志在溫哥華一家古董店里買下這只殘破的瓷器。過了很久,就如同注定一般,他又在西雅圖一家古董店里翻揀碎片時發(fā)現(xiàn)了幾片古瓷碎片,直覺告訴他,這碎片便是那件花觚上的,于是帶回了家,果然天衣無縫。雖然那件花觚上仍缺少小小一塊,但是,這個過程己然是個傳奇。
與此同時,張連志開始用心良苦地積累打撈沉在水底的古瓷碎片。天津建衛(wèi)以來,往來于海河的船只,許多都裝載著為皇家進貢的瓷器,它們化為碎片沉睡于河底。張連志就是撿拾這些文明碎片的有心人,經(jīng)過幾十年的積累,張連志的幾座倉庫中已經(jīng)堆滿了這些古瓷碎片。曾有報道稱其為“碎片狂人”,他對古瓷的癡迷與愛可見一斑。
提及這些古瓷碎片,張連志風趣親昵地笑稱“那些破爛兒”,就像我們疼愛孩子,寧愿給他起個“狗剩”這樣的小名兒,以保平安??墒?,如果這些古瓷片一直埋藏于倉庫,不見天日,那么確實與破爛無異,而張連志便是賦予它們新生命的那個人。
從碎片狂人到瓷房子
天津市粵唯鮮集團總裁、董事長,著名的企業(yè)家,除此之外,在張連志這個名字下的職務與榮譽數(shù)不勝數(shù),難以定奪孰輕孰重,然而,他最輝煌的也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古物收藏家”的身份,以及他將古物收藏與餐飲業(yè)相融合而開創(chuàng)了獨具魅力、獨一無二的餐飲文化。他的粵唯鮮,2002年以兩萬余件文物總藏量被世界吉尼斯總部收錄為收藏文物最多的餐廳。同年,他下屬的3家餐廳被正式命名為博物館,分別是華蘊、雋楨和古雅,被人統(tǒng)稱為“能吃的博物館”。
位于天津河北路與河北路和睦南道交口的粵唯鮮。即華蘊博物館,是由舊時英租界的古老疙瘩樓開辟的。酒樓里收藏了上自春秋秦漢,下至滿清民國近四十件文物,種類涉及青銅器、陶瓷器、石雕、木雕及唐、宋代彩俑、石造像、古代家具等門類,藏品之盛,蔚為大觀。在這里,人們可以一邊用美食滿足食欲,一邊徜徉于文化、歷史的長河,感受文物的巨大魅力
一生之中,何曾有過這種時刻,能與百年以上的古物如此親密接觸,坐的椅子,手邊的紫砂壺,墻上的一道匾,都是一件貨真價實的古物,有著百年甚至更多的歷史。
就這樣,能吃的博物館,既實現(xiàn)了他作為收藏家的夢想,也給文物一個展示的機會,同時還能靠餐飲維持效益。
2002年注定是張連志一生中最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亞歐財長會議在天津召開,會議期間,他接到從市政府打來的電話,各國的財長們點名要到粵唯鮮酒樓用餐,原來,“能吃的博物館”已經(jīng)蜚聲國際。
此時的粵唯鮮,已不僅僅代表天津,更代表中國,如何能更好地完成這個任務,張連志動起了腦筋。作為底蘊深厚的收藏家與鑒賞家,以及他對瓷的領(lǐng)悟與癡迷,張連志很快就有了想法,中國的古瓷器,在世界上無人能比,他要把各個時代的瓷片貼在墻上,把它做成一個展覽中國瓷文化的櫥窗。
于是,經(jīng)過緊張畦碌,張連志想像中的磁片墻終于順利完工,當外賓們跨進粵唯鮮的大門,走到瓷片墻跟前時都驚呆了。那是個令人振奮的場景,有種身為中國人的驕傲,多年來對文物之愛承載著他童年的夢,也承載著他對父母的愛,而此時此刻,更加升華為對祖國之愛。
然后,接下來,一個偉大而驚人的創(chuàng)意出現(xiàn)在他腦海中,僅僅一片磁片墻便能讓外國人震驚如此,那么,如果是一座用瓷打造的房子——他將多年來自己收藏在倉庫中的瓷器與古瓷片悉數(shù)拿出來,以斥資近3000萬元買來的法式小洋樓為模板,開啟了他瓷房子的夢之旅。
收藏家在中國并不罕見,但像張連志這樣用古董來裝修一座價值連城、舉世罕見的瓷房子的收藏家可就前無古人了。
4年來,張連志全身心地投入到瓷房子的設(shè)計與改造上,沒有圖紙,沒有系統(tǒng)的設(shè)計方案,此時此刻,不懂建筑的張連志發(fā)揮他大膽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像力,硬是擔綱了瓷房子總設(shè)計師的工作,沒日沒夜地泡在工地上,其中經(jīng)歷的艱難險阻也并沒有打消他瓷房子的念頭。
也許正是因為他的大膽創(chuàng)意,天馬行空、不受約束的頭腦,瓷房子建成后,有很多細節(jié),隨意之中又盡顯張連志的情懷與個性。站在瓷房子前仰望,樓頂蜿蜒出5個英文字母“CHINA”,字母之間首尾相連,一條巨型瓷龍在空中飛舞。龍體字母的左邊,是高高伸向空中的一顆大大的五角星——這是用紅釉瓷拼貼而成。而用水晶鑲嵌而成的“2005年9月15日4時33分”字樣至少有3處,這是“神六”飛天的時間,這一刻正是中國人的驕傲。張連志用他獨有的構(gòu)思來紀念這—時刻。甚至,他還在側(cè)門的門楣上用紅釉瓷片拼貼了“我愛祖國”四個小字,他是這樣真誠坦率地表達著自己對祖國的愛。
走進瓷房子
走進瓷房子,先是一道十余米長的以古瓷瓶粘貼的圍墻,呈波浪般起伏的形狀,充滿律動感。瓶平同音,取其諧音,意為“平安墻”。這面“平安墻”上的瓷瓶,大多以元青花為主,每一個都價值不菲,而張連志一共用了六百多個。
瓷房子內(nèi)更是陳列著很多古物,除卻瓷器、漢白玉石雕、各式明清古家具,瓷房子還有一組不能忽略的文物,那就是大小不等的三百多處獅子,它們按照大小踞守在瓷房子各個角落。例如,院墻門口,是明代的一對石獅子,高近1米,做工精美,鬢邊毛發(fā)絲絲可見。推開柵欄,走過瓷片鋪就的院落,踏過漢白玉石雕砌成的臺階,一只明末清初的墨綠色瓷獅子迎門而立。據(jù)說,此瓷獅子原是一對,曾在段祺瑞府前站過崗,另外一只在戰(zhàn)火中香消玉殞,只剩下這一只孤品。樓頂各個角落,都有獅子的身影,或仰天長嘯,或低頭沉思,形狀各異。這些石獅年代縱貫東漢、唐、宋、明、清各個時期,每一只都極具價值。
對瓷房子,有很多人贊嘆有加,電有很多人持批判態(tài)度,認為張連志把那么珍貴的瓷器文物都這樣去裝飾一所房子感到痛心,覺得他在損壞文物。但是,一座百年小洋樓,以不同凡響的姿態(tài)與瓷碰撞出新的火花,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世人又有什么資格去評斷?;蛟S有一天,瓷房子會成為我們每個國人的驕傲。就像張連志說的那樣,讓每一個人知道,在中國,在天津,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地方,把中華文化無私地呈現(xiàn)給了世人。
瓷房子的存在價值,或許若干年后會有驚世評斷,流芳下去。是啊,與其讓那些豐富的古瓷片深藏在倉庫中不見天日,或者任由收藏家獨自品味玩賞,不如讓它以新的面目煥發(fā)新的生命力。沒有張連志本人獨特的想像力、充沛的精力,以及那份對瓷的癡迷,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可能也就不會有這座瓷房子。而瓷房子,已不僅僅只是座瓷器博物館,它還是一中國房子,它的身上滿是中國符號,瓷,將是一種展示中國文化精髓的形式,而我們都知道,在英文里,磁與中國一直就是同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