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五
每一個除夕之夜,守候在電視機前觀看央視春晚的人們都在期待一個名字的出現,他就是趙本山。如今這個只念過小學,自稱是“農民”的東北漢子,已經不僅僅是一位受世人喜愛的喜劇表演藝術家,而且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成名于舞臺,發(fā)家于煤炭
趙本山是個孤兒,從小跟著盲人二叔學習拉二胡、唱三弦,看著舞臺上別人的演出學習表演,是個在莊家院里成長起來的表演奇才。
1977年,加入遼寧省鐵嶺縣文工團之后,趙本山憑借著拉場戲《摔三弦》開始走紅東北。后來,他考入鐵嶺劇團,和潘長江一起出演二人轉《大觀燈》,這不僅讓他聲名鵲起,也給他帶來了夢寐以求的城市戶口。
1987年,趙本山遇到了他一生中最應該感謝的人,姜昆。正是這位伯樂,幫助趙本山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拉開了他傳奇喜劇表演生涯的帷幕。
在小品舞臺小有成就之后,趙本山開始經營公司,主要從事文化、廣告、影視和煤炭產業(yè)。在我國的傳統重工業(yè)基地東北,煤炭就意味著財富。但是,趙本山和他周圍的人都對煤炭究竟給他帶來了多少財富諱莫如深。曾有和趙本山相熟的人表示:“趙本山希望藝術以外的東西媒體少報道?!钡牵上攵?,煤炭生意所帶來的財富,為趙本山之后在文化產業(yè)上的經營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
1997年,一次和幾個老板一起看二人轉演出的經歷,讓趙本山發(fā)現“這才是最寶貴的藝術”。當時,東北地區(qū)有著為數眾多的二人轉表演團體和藝人,民間也有著廣闊的供二人轉生存的豐厚土壤,這讓趙本山意識到,如果將這塊資源開發(fā)出來,一定大有市場。于是,他開始規(guī)劃起以二人轉為基礎的文化藍圖來。
“本山”文化產業(yè)鏈
在發(fā)現了二人轉的市場潛力之后,憑借著自己的表演實力和名氣,趙本山在東北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遼寧民間藝術團。初創(chuàng)時,該團僅有28人,主要是在沈陽、天津、哈爾濱和長春的六個劇場出演二人轉。如今紅透半邊天的“小沈陽”賴以成名的“劉老根大舞臺”就是其中最紅火、演員陣容最強大的一個二人轉劇場。如今,這六個劇場每年的演出總收入達到了五千萬元以上,票價還在不斷上調。
在東北創(chuàng)立二人轉劇團的同時,趙本山還在自己的小品和影視劇中不遺余力地向更多的觀眾推薦二人轉。這不但使得二人轉這種民間藝術得到了發(fā)揚,而且給趙本山的劇團帶來了更多的觀眾。如今,觀看二人轉表演已經成為了許多外地游客到沈陽旅游時的必然選擇。
此后,為了更好地經營自己的文化產業(yè),趙本山將“遼寧民間藝術團”升格為“本山傳媒集團”,下設廣告公司、影視公司、影視基地和實習基地。他還和遼寧大學合作,成立了本山藝術學院,專門培養(yǎng)二人轉表演人才。
為了提升演員名氣和品牌知名度,趙本山開始將影視作為最重要的宣傳手段,陸續(xù)拍出了《一村之長》、《馬大帥》、《鄉(xiāng)村愛情》等優(yōu)秀影視作品,其中,《鄉(xiāng)村愛情2》的平均收視率為8.46%,最高收視為11.62%,超過了《新聞聯播》,打破了十幾年來央視的收視紀錄。
至此,一條以二人轉為基礎,以影視劇為平臺,集演員培養(yǎng)、二人轉舞臺、影視劇為一體的“本山”文化產業(yè)鏈正式形成。用趙本山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二人轉演員通過電視劇提高知名度,再回到舞臺,因為名演員只要站在臺上觀眾就會大把往外掏錢。”他還表示,“文化產業(yè)本身就是一個產業(yè)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才能持續(xù)發(fā)展,集約型經濟總比粗放型經濟要科學?!?/p>
成本控制,謹慎投資
趙本山的文化產業(yè)鏈的形成,讓他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成本的投入。
首先,趙本山的電視劇都只在他的家鄉(xiāng),鐵嶺地區(qū)的開原市選景。因為在這里,政府為他一路綠燈,從不收場租。事實上,鐵嶺以及開原已經從趙本山的文化產業(yè)中獲得了極大的名譽提升和豐厚的回報,不收場租其實是個雙贏的選擇。比如電視劇《劉老根》中的“龍泉山莊”、“鳳舞山莊”都是當地投資建設,經過趙本山的電視劇渲染之后,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旅游景點。
其次,趙本山手下員工和徒弟眾多,這也就為他節(jié)約了制作電視劇的片酬成本。在本山傳媒集團,除了如范偉等個別特邀的明星演員外,其他演員幾乎同時也是二人轉演員。他們往往是白天拍戲,晚上唱二人轉,兩不耽誤,同時又只領一份工資。另外,集團內部的工作人員往往也是身兼數職,例如在《鄉(xiāng)村愛情2》中擔任演員的吳一迪,同時又是本山傳媒總裁劉雙平的助理。對于這種模式,劉雙平說:“人員的物盡其用是由于二人轉本身的非專業(yè)化因素造成的。二人轉演員在臺上分飾好幾個角色,同時兼任演戲、配戲、打板,甚至樂器,必須要最大化地利用人員,節(jié)約成本。”
除了對成本的控制,在投資上,趙本山也是非常小心。他很少做自己不熟悉的投資,就算是影視劇,他也只是投資自己熟悉的農村題材,絕不越界。于是,2005年投資遼寧足球隊,成為趙本山多元化經營中為數不多的敗筆。
‘當時,中國足球職業(yè)聯賽遼寧中譽俱樂部深陷危機,連球員工資都難以發(fā)出。趙本山臨危受命,介入遼足,希望能挽救遼足于危難。雙方經過磋商,聯手推出了九大合作方案,包括成立全國第一所足球大學、聯合收購某臺電視頻道、攜手進軍娛樂業(yè)等。但是,這些美好的設想在趙本山留下一句“足球太臟了,太鬧心了”之后宣告破滅。這段僅僅維持了六個月,形式大于內容的“聯姻”也宣告破產。
在投資足球事件中,趙本山雖然只是“文化投資”,并沒有在足球上實際投入過一分錢,但卻浪費了他的時間和精力,也讓他錯過了進行其他投資的一些機會。
如今,集演員、導演、企業(yè)家于一身的趙本山如此定位自己的角色:“我應該是一個比較全面的人吧。過去別人經營我,現在我經營別人也經營自己。就像唐金和泰森,過去我是泰森,現在我是唐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