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嬌
摘 要: 全球化使教育進入了一種新潮流,把教育拖進了全球化浪潮,使教育在許多方面都帶有一定程度的全球特征。如何認識教育所面臨的這一新挑戰(zhàn)?全球化是什么?對教育會產生什么影響?作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基礎教育,它的課程又要如何改革才能適應這種新的全球化浪潮呢?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本文就對這些問題做了一些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 全球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策略
全球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具有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內涵和表現。全球化正在日益深刻影響著教育領域,它使教育進入了一種新潮流,把教育拖進了全球化浪潮,使教育在許多方面都帶有一定程度的全球特征。如何認識教育所面臨的這一新挑戰(zhàn),全球化對教育來說意味著什么,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定位等問題,已經成為今天教育界共同關注的話題。
一、全球化是什么
全球化是世界不同地域及不同社會間價值、知識、科技及行為規(guī)范的轉移、調試及發(fā)展,從而影響到社會、社區(qū)、機構或個人的過程。全球化是一種全球一體化的過程,它是一個多維度的過程,是在多層面、多領域上發(fā)生的。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而且是一種文化現象。
二、全球化對教育的影響
全球化正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的教育,也正處于全球化漩渦之中,那么全球化會給教育帶來哪些影響呢?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球化使教育與外界聯系加強,全球化的教育規(guī)范逐漸得到確立。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的教育之間乃至各個國家與各個國家組織之間存在著大量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是開放的教育。
2.教育與全球問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解決全球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
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兼具,良莠并存,既不能指望全球化能夠解決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也不能把它看成是“洪水猛獸”。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在內容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規(guī)模上則具有全球性。教育作為一種與形成人的思想信念、態(tài)度情感、認識等密切相關的活動,無疑是解決這些問題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3.由于經貿文化、人才等出現世界性,反映在教育上則要求重新確立人才規(guī)格標準。
以全球化、高速化、個性化為特征的多媒體網絡正在覆蓋著全球,出現了經濟生活和貿易文化的全球性趨同現象,形成了全球性的共同發(fā)展目標。為了在經濟競爭中獲勝,“國際人”正在成為各個國家和各大公司的首選對象,培養(yǎng)“國際人”成為世界性人才戰(zhàn)略潮流,也成為教育的目標指向之一。
4.全球化會引起教育上的一些沖突,使教育內外部的矛盾達到空前激烈的地步。
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全球化勢必會誘發(fā)各種各樣的矛盾,使教育的結構、形式等發(fā)生一系列改變,這些矛盾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矛盾。全球化是在擴大邊界,而本土化是在強調邊界。(2)傳統(tǒng)與反傳統(tǒng)之間的矛盾。全球化與既有的傳統(tǒng)總是有著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沖突,它不能完全認同傳統(tǒng)。(3)教育與其他社會系統(tǒng)之間的矛盾。教育上的全球化處于整個社會系統(tǒng)的進程之中,它對其他社會結構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因社會結構變遷的不平衡,將給教育帶來種種沖突。(4)教育內部發(fā)展不均衡帶來的矛盾。如正規(guī)教育的大量發(fā)展與非正規(guī)教育之間的矛盾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策略
全球化不僅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更帶來了挑戰(zhàn)。全球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教育發(fā)展的一種趨勢。而作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全球化的影響更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對基礎教育更是提出了史無前例的挑戰(zhàn),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因此基礎教育對全球化的改革也應是全方位的。對中國來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要迎接全球化的挑戰(zhàn),需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課程目標要體現全球精神。
目標是課程的靈魂,它體現著對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國課程目標的全球化取向不清晰,在課程內容的體現上就比較散漫、隨意,往往憑借教師對原有內容的闡釋和新的可用于全球教育資源的開發(fā)。所以,在我國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中,應明確提出對學生的國際素質要求。
2.課程結構要保證均衡發(fā)展。
全球性知識資源的開發(fā)不可避免地加重了課程負擔,如何在保證全球性知識的獲得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是中國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難題。在我國,課程負擔過重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外延性的課程負擔過重,即學生課業(yè)門數過多、容量過大所造成的負擔過重,它是線性思維的結果,即覺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不可少。另一種是內涵性的課程負擔過重,即前后知識之間跨度太大、坡度太陡所造成的負擔過重,它是“學術中心”的結果。
3.課程管理要張揚權力分享。
我國的課程管理要真正實現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權力的分享,與世界全球化接軌,不僅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促進復制型與考試型的課程管理向目標型和發(fā)展型轉變,而且要建立一種機制,使教師擺脫“圍著課本轉”的怪圈,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社會發(fā)展、關注全球問題,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形成接受變革、勇于變革的精神。這不僅對全球化課程的開發(fā)有利,而且對任何新課程變革的推動有利。
4.課程內容要聯系學生生活和現代社會。
課程的本質是教學內容。從宏觀層面說,主要體現為淡化、精簡和應變的三方面。淡化每門學科領域內的“雙基”,精選對學生終身發(fā)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處理好現代社會需求、學科發(fā)展需求與學生發(fā)展需求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中的關系,改變目前部分學科課程內容的繁、難、多、舊的現象。從微觀層次說,傳統(tǒng)上對所謂教材的處理,只是順序的調整、內容的詳略而已。全球化的課程標準應該把教學內容的選擇權利一定程度上下放到教材編寫者乃至教師手里,尤其應對學習順序不作規(guī)定,充分挖掘校園、家庭、社區(qū)中的課程資源。
實現全球化背景下的基礎教育,不只是教育本身的事,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也不能局限于國內,而要立足于世界,因此各方要對教育理念達成共識。要以“三個面向”為指導思想,即立足本國——面向現代化,放眼世界——面向世界,展望未來——面向未來,堅持科學發(fā)展觀,調動社會各方的力量展開全球化背景下基礎教育改革,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有更美好的前景,才能為我們民族,為人類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葉瀾等.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研究報告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第4版.
[2]方彤.全球化背景下基礎教育改革比較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3]韓保江.全球化時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4]安迪·格林著.朱旭東,徐衛(wèi)紅等譯.教育、全球化與民族國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