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電視新聞往往被人們看做是視覺新聞,因此往往不在其可“讀”性上下工夫,這也是很多電視新聞工作者所容易忽略的。電視新聞同樣要求有可讀性,它的可“讀”性大致從三個方面來體現(xiàn)。一是電視新聞畫面的可“讀”性,二是電視新聞?wù)Z言的可“讀”性,三是電視新聞?wù)w內(nèi)容的可“讀”性。
一、電視新聞畫面的可“讀”性
電視新聞是視覺新聞,可是它同樣具備可“讀”性的屬性,首先是電視新聞畫面的可“讀”性。這里說的“讀”,當(dāng)然不是我們基本概念上的“讀”,可以把它理解為“品讀”。也就是說要讓電視新聞的受眾有看的興趣。
就目前的很多電視新聞來講,我們不敢妄加論斷,但是可“讀”性的畫面不是很多。就電視新聞記者而言,重視的是電視新聞的本身,畫面基本上是按照新聞的思路脈搏走下來??赡苁鞘艿讲稍L時空的限制,有的電視畫面連角度都不調(diào)換一下,幾個機(jī)位定下來,“一勞永逸”。雖然是把新聞事件交代給觀眾了,但是畫面的單調(diào)和重復(fù),卻讓觀眾有些乏味。
我從事電視新聞工作已經(jīng)有十幾年的歷史,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帶我采訪的老師就告訴我一些基本要領(lǐng),其中包括電視新聞畫面的捕捉和處理。但是老師卻沒有告訴我電視新聞畫面如何更有可“讀”性。而在多年的工作中,我總結(jié)到,忽略了可“讀”性的電視新聞,同樣是有遺憾的作品。不論怎么說,觀眾的反映是冷淡的,甚至是厭倦的。特別是有的會議新聞,翻來覆去就那幾個畫面,無非是大場面和特寫交替出現(xiàn)。這讓觀眾看了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難以調(diào)動觀眾觀看新聞的興趣。我在長期的工作中摸索到,比如報道會議的新聞,畫面處理上可以使用相關(guān)的資料畫面來穿插,這樣就解決了新聞畫面枯燥單一的問題。豐富了電視新聞的畫面,避免了觀眾的“疲勞”感,調(diào)動了觀眾的“興趣”,從而提高了電視畫面的可“讀”性。
同樣,其他電視新聞也要注重畫面的美感,注重畫面的質(zhì)量,注重畫面的豐富多彩。盡量不要給觀眾重復(fù)的畫面,不要使用重復(fù)的技法。讓畫面更有吸引力,讓畫面更有感染力。
二、電視新聞?wù)Z言的可“讀”性
電視是最為普及的媒體,幾乎每個家庭都有電視,而電視新聞的觀眾也是最大的受眾群體。億萬個家庭在通過電視來獲得新聞信息,通過電視來了解政情,透視經(jīng)濟(jì),傳遞文化,娛樂生活。那么,觀看電視新聞則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為什么要強(qiáng)調(diào)電視新聞?wù)Z言的可“讀”性呢?
電視新聞是給觀眾“看”的,這毫無疑問,但同時也是給觀眾“聽”的。電視新聞在寫作方面往往就忽略了語言的生動性,忽略了語言的感染力。有的記者甚至把材料帶回去,按照材料上的文字抄錄成章,交到編輯那里去。不雕琢,不思考,不潤色。寫出的新聞枯燥無味,語言毫無生氣。
這樣的現(xiàn)象特別發(fā)生在地方電視臺較多,一方面是記者素質(zhì)的局限性,一方面是記者對新聞寫作的態(tài)度不夠嚴(yán)謹(jǐn),一方面是記者處理電視新聞的時候偏重畫面而忽略文字的功夫。為什么有的地方臺的新聞收視率始終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新聞不生動。這就包括新聞寫作方面的不靈活,語言是機(jī)械性的,冷冰冰的,沒有吸引觀眾的閃光點(diǎn)。抓不住觀眾,長期下來,觀眾自然就不看我們的節(jié)目了。
有的記者認(rèn)為電視新聞一般一兩百字,沒有什么可以打磨的空間,無法施展語言才華。這就給自己帶到了誤區(qū),把電視新聞的語言技巧完全放棄了。古往今來的大師都認(rèn)為,哪怕是一個字都有鍛造的機(jī)會。人們熟悉的“推”與“敲”的故事,不就是說的語言技巧嗎?
作為電視新聞記者,絕對不該忽略了自己寫作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要注意電視新聞?wù)Z言的可“讀”性。電視新聞的文字寫作是對畫面的解釋與補(bǔ)充,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新聞的語言生動與否,關(guān)乎整個新聞作品的質(zhì)量。無論是做平面媒體還是電視媒體,新聞寫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功底。良好的寫作功底是對記者的考驗(yàn),也是對記者的硬性要求。不能因?yàn)殡娨曅侣勈且曈X新聞就忽略了電視新聞的寫作,更不能放棄電視新聞寫作的生動性,不能放棄電視新聞?wù)Z言的感染力。
其實(shí),電視新聞?wù)Z言的可“讀”性,同樣是一則好的電視新聞的要件。有的記者認(rèn)為抓住了一個好的題材,把畫面拍好,這則新聞就具備了可“讀”性,往往在寫作的時候,很少有生氣,結(jié)果削弱了新聞本身和畫面功夫所應(yīng)有的效果,這不能不說是電視新聞記者的遺憾。
三、電視新聞?wù)w的可“讀”性
和其他新聞一樣,電視新聞也需要可“讀”性。電視作為一種優(yōu)勢媒體,老少皆宜,婦孺皆知,是最普及的大眾傳媒。正因?yàn)槭沁@樣,對電視新聞可“讀”性的要求也就很顯然了。
目前,我們毋庸諱言,很多電視新聞的可“讀”性被政治性淹沒了。不少政治新聞在突出政治的同時,丟失了應(yīng)有的可“讀”性。所謂可“讀”性,就是讓觀眾感到有興趣。而許多地方臺在選擇新聞的時候,并沒有把觀眾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也沒有選擇更加有可“讀”性的,讓觀眾感興趣的新聞。而是跟著會議轉(zhuǎn),跟著領(lǐng)導(dǎo)轉(zhuǎn)。新聞本身的“蓋蓋謠”,就談不上什么可“讀”不可“讀”了。
我們不妨打開地方臺看一看,新聞的大部分是會議和活動。特別是地市一級的電視臺,離開了領(lǐng)導(dǎo)活動和會議,似乎就沒有什么新聞可報了。本來新聞節(jié)目的時間就很有限,一般在十分鐘左右。幾個市領(lǐng)導(dǎo)的活動加上幾個會議,把節(jié)目時間占去了一大半,甚至充斥了整個節(jié)目。有的地方臺還因?yàn)閳蟮李I(lǐng)導(dǎo)活動不均勻引起矛盾,豈不是電視新聞的可悲之處?一個整天圍繞著領(lǐng)導(dǎo)轉(zhuǎn)、會議轉(zhuǎn)的記者或電視臺,斷然不會給觀眾提供出什么可“讀”性強(qiáng)的新聞來。
當(dāng)然,不是說會議和領(lǐng)導(dǎo)活動就一定沒有可“讀”性,關(guān)鍵是記者如何選擇新聞素材,如何把觀眾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就看記者和編輯的功夫了。除了處理好畫面,寫好新聞稿件,還要在選擇報道角度上下工夫。會議和活動的報道是很多地方臺記者所熱衷的,因?yàn)檫@樣的新聞不管質(zhì)量如何,都好發(fā)稿子。不看作品質(zhì)量,還要看領(lǐng)導(dǎo)和會議的“面子”嘛。
電視新聞的可“讀”性,主要是記者選材的功夫。這包括選擇新聞素材,也包括選擇新聞角度。有的電視新聞本身看起來沒什么可“讀”性,比如活動和會議。但是到了有的記者手里,就有吹糠見米,點(diǎn)石成金的本領(lǐng)。把新聞做得有聲有色,提高了新聞本身的可“讀”性,這才是高手。
總之,電視新聞的可“讀”性,要靠記者和編輯等共同來打造。電視新聞的可“讀”性不可忽略,它是電視新聞的生命力,是電視新聞的靈魂?!?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