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霞
在化學教學中能否滲透德育教育,這個問題已引起廣大教師的普遍關注,但有些教師還總是存在著模糊認識??傉J為在文科教學中,德育教育較易進行,而理科教學則以傳授知識為主,難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關道德、理想及愛國主義教育,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作為學校既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又是培養(yǎng)人才的基地,那種只管教書,不管育人的想法是不正確的,甚至是極端錯誤的。本人就這個問題與各位老師共同探討。
一、緒言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初三化學教材中的緒言,就化學知識來講,著重講了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幾個實例,通過幾個明顯的化學實驗引導學生走進化學這一神秘的領域。之后較大篇幅則是敘述了我國歷史上化學工業(yè)的巨大成就,從古代的造紙、黑火藥,到商代精美的青銅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冶鐵和煉鋼,到如今的火箭發(fā)射、衛(wèi)星上天、原子彈爆炸及科技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從昔日的“洋油”、“洋火”,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的開發(fā),無一不在展示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無一不在說明發(fā)展化學工業(yè)的重要性。教師應透過這些知識,對學生進行愛國、愛人民的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自信心,讓其隨時準備為建設祖國而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在教書育人的路程上就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二、電解水實驗和二氧化碳與水生成淀粉和氧氣的反應實驗為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在學生學習了實驗室制取氧氣、催化劑等概念后,教材中的電解水實驗又把學生引入新天地,尋找新能源。教師在講述水通電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等有關知識的同時,透過現(xiàn)象分析出本質,指明水雖然能分解出氫氣和氧氣,但由于消耗的電能過多,因此,該反應并不實用。假如人們能研究出一種簡單方法使水分解,將會為世界人民解決燃料問題,把幾萬萬煤礦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也解決了世界的能源危機問題。激勵同學們發(fā)揮聰明才智解決這一難題。這樣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無形中給同學們的學習產(chǎn)生了無限動力。
又如二氧化碳一節(jié),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在講清二氧化碳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將二氧化碳與水在葉綠素的作用下,進行光合作用,生成淀粉和氧氣這一反應,稍加引導,便是很好的素材。將來人們如果發(fā)現(xiàn)一種新的催化劑,能代替植物的這一光合作用,直接將人們日常生活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水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而不是靠植物的生長過程而制造出糧食的主要成分淀粉。這樣,既節(jié)約土地又節(jié)約能源,縮短時間,還凈化空氣,把幾萬萬農(nóng)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是多么好的事情!到那時我們的吃飯問題就不再是依靠植物去為我們合成,而是靠我們自己的知識來解決,這是多么好的事情!這樣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展開理想的翅膀,向著深奧的科學高峰去攀登。
三、利用空氣、一氧化碳的有關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在講空氣、一氧化碳有關內容時,教師應對一氧化碳的毒性,產(chǎn)生的根源及對空氣的污染作一下分析,各種燃料的燃燒,都會產(chǎn)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但各種燃料的燃燒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我們不能因為污染空氣而使人類停止燃燒。但是,如果每人都盡情地消耗大量氧氣,將大量有害氣體排放到空氣中,一旦空氣中的氧氣耗盡,空氣中的氣體只剩下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時,人類將會怎樣?學生們自然就會想到——“整個人類全部滅亡”。那么我們現(xiàn)在應該怎么辦?我們怎樣做才能使空氣的成分保持相對穩(wěn)定?保持空氣成分的相對穩(wěn)定是某一個人的事嗎?這些簡單的提問會使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保持空氣成分的相對穩(wěn)定是每一個公民必須應盡的義務,每一個公民必須從現(xiàn)在做起,自覺地行動起來,為保持空氣成分不發(fā)生變化,而盡到自己應盡的職責。例如,在室內養(yǎng)一盆花,在校內栽一棵樹等,這樣在美化環(huán)境的同時,又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高尚情操,增強了其道德觀念,這不比喊空洞的口號更有意義嗎?
總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遠大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培養(yǎng)高尚的思想情操,并非只有在政治課堂上才能進行。只要我們廣大教師真正從培養(yǎng)人的道德素質出發(f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整個教育陣地就會綻開科技教育之花。一批批合格的“四有新人”就會迅速成長起來,中華民族的合格人才將會遍及全中國,社會主義文明之花將開遍全世界。
(大城縣齊圪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