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婷
[摘要] 在生物教學中引用故事,激發(fā)興趣,運用成語、諺語、順口溜、俗語、口訣,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運用詩歌民謠等來增強課堂語言的感染力,利用漫畫,以圖釋文,善于從文學語言開頭,以美為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 激發(fā)興趣 語言藝術 教學效率
語言作為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在教學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在生物教學中科學、準確、精練的語言固然重要,但如能適當運用一些趣味語言可以使生物學教學妙趣橫生,滿堂生輝,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一、引用故事,激發(fā)興趣
科學知識是抽象的道理,而每一抽象知識的獲得都包含著人類認識的生動事例。它包含著成功、失敗、失誤和對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科學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又存在于千千萬萬個偶然現(xiàn)象之中。在生物教學中,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故事,會使課堂語言更豐富,也會激起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講授“我國珍貴的植物資源”這一節(jié)時,可利用下列關于珙桐的傳說來豐富課堂語言。珙桐又名鴿子樹,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原產我國西南地區(qū),民間相傳鴿子樹的花朵是白鴿的化身。漢代王昭君出塞,與呼韓邪產單于結為夫婦。她日夜思念故鄉(xiāng),寫下思鄉(xiāng)的書信,托白鴿為她送信,可愛的白鴿搏云穿霧,飛向昭君的故鄉(xiāng)——湖北省秭歸縣。這些白鴿棲在一種樹木的枝條上,化作潔白展翅欲飛的鴿子花,這就是當今的鴿子樹。
學生們聆聽這些美麗的故事。既學到了知識,又豐富了課堂語言內容。再就是引經據典,穿插趣聞,增加課本知識的趣味性。
二、運用成語、諺語、順口溜、俗語、口訣,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增強課堂語言感染力
利用成語引入新課,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成語的理解,增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lián)系,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講“高級神經活動”時用“望梅止渴”這個成語引入新課,誘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曹操說前面有梅林,士兵就會分泌唾液,解除干渴呢?”學生自然會思趣盎然了。
諺語是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長期觀察體會的智慧結晶,它以形象的語言說明一定的哲理。在教學中若能適當運用,可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知識。如講“變異”時,可運用“一母生九子,十人各不同”等俗語;講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時,可用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或“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子,蝦子吃淤泥(藻類)”等諺語;讓學生分析這些諺語中“淤泥、蝦子、小魚、大魚”各處的營養(yǎng)級。通過引用諺語,將食物鏈這些枯燥而深奧的生物學知識,形象具體化,不僅幫助了學生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記憶。
筆者在講華中區(qū)的動物特點時引用了“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講條件反射時引用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等。這些雖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語,卻包含著許多生物學知識方面的道理,語言既精練,又形象通俗。讀時上口,記時容易。適時引用,可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有助于克服學生對生物學學習的輕視。
而布置作業(yè)或課尾練習是生物課堂教學常見的“收場”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厭倦。如果是教師設計的練習富有哲理性、新穎性(如生物歌訣),則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教學植物根尖的結構時,在“收場”處布置學生理解教師新編根尖結構歌訣:
根尖結構分四部,根冠在前來保護。
胞小核大生長點,分裂細胞多無數(shù)。
停止分裂伸長區(qū),細胞伸長增長度。
表皮細胞成根毛,吸收水分無機物。
根毛區(qū)內有分化,生出導管搞運輸。
這樣的“收場”練習,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會即刻激發(fā)學生探求每句歌訣所蘊含的知識內容。
三、運用詩歌民謠等來增強課堂語言的感染力
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詩詞或歌謠等語言形式來引入本節(jié)的講課內容,這種生動活潑的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
詩詞歌賦,朗朗上口,應用得體,可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聞其聲,能創(chuàng)造一種詩情畫意般的教學情境。如我在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時,引用了“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崩收b后,在經過教師有表情地對“落葉為什么不是無情物,是怎樣化泥護花”的講解,無疑加深了學生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是循環(huán)的和是怎樣循環(huán)的理解。且文字優(yōu)美耐讀,我想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回味無窮。我在講季節(jié)與植物的關系時,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講森林的作用時,引用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講樹林在綠化美化環(huán)境中的作用時引用了“綠樹林邊舍,青山郭外斜”。講溫度對葉綠素的影響時引用了“停車坐看楓林晚、霜葉紅于二用花”。這些詩詞、歌謠,使生物學課堂上更增添了一番風味。
教師一方面要博覽群書,廣采博擷,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勤于動腦,善于提練出一些概括性強、且上口好易懂易記有感染力的語言產品,供教學中選擇利用。講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第一次分裂的突出變化和第二次分裂的突出變化時則分別以“順口溜”作小結:“同源染色體變化大,配對聯(lián)會又交叉,分離(同源染色體分離)、自組(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移兩極,數(shù)目減半進‘二家。一‘點裂(一個著絲點分裂),二‘體開(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開,N→N,等數(shù)在?!边@種語言不僅難懂的知識通俗化,也教給了學生一些記憶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利用漫畫,以圖釋文,增加生物知識的語言色彩
在教學中適當引入一些蘊含豐富生物知識的生動形象的寓意深刻的漫畫,易引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思維。例如,在講完森林對環(huán)境的保護后,某位教師選了一幅《無題》的漫畫作為小結。畫面上所有森林只留下濫伐后的樹樁。在一片沙漠中有一人牽著一頭駱駝,另一人顯然是想買卻又搖頭感嘆“唉,駱駝又漲價了!”這幅畫不僅能喚起學生的環(huán)境意識和責任心,而且對所學知識有強化記憶的作用。
五、善于從文學語言開頭,以美為始
美是誘人的金蘋果,美最能喚起愛。“熱愛是最好的教師。”科學和藝術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孿生姐妹,翻開人類科學史和藝術史,我們不僅看到,古人幻想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已成為今天的現(xiàn)實,而且還有許多想象本身就是科學的預測和經驗的總結。我國古代的“望梅止渴”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淤泥”等本身就滲透著科學真理和實踐。
如講《內分泌》這一章時,教師這樣講到:“你看過歌德寫的《浮士德》這本文學作品嗎?主人公浮士德為了追求美的真諦與魔鬼訂了契約,飲了魔湯,從一個年近半百的老人,成為生機勃勃的年輕人……”在講完故事后,教師緊接著說道:“盡管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人體內確實存在著一種誘發(fā)人體從幼年進入青春期的魔湯,這種魔湯就是hormone——激素。今天我們討論這個問題。”這樣講,把虛構與真實,神話與存在聯(lián)系起來,達到了情理結合。
有人說,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會使知識變得栩栩如生。藝術的真諦在于喚起愛,科學的真諦在于求真,教人熱愛,教人求真,正是教學藝術的偉大魔力。
總之,運用語言藝術,提高生物學知識的趣味性,加上生動形象的體態(tài)語言,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顧明遠,王炳照.中學生物課堂教學方法實用全書.
[2]徐仁靜.中學生物創(chuàng)新教法.
[3]劉義煒.生物學教學.1999,(3).
[4]楊遠和.生物學教學.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