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標”一詞,最早使用于唐代,是當時最盛大的體育比賽——競渡(賽龍舟)的取勝標志。
競渡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一項體育活動,在唐以前并無“奪標”的規(guī)定。到了唐代,競渡則成了一項獨具特色而又極為隆重的競賽活動,其目的在于爭奪第一名。為了裁定名次,人們在水面上插上一根長竿,纏錦掛彩,鮮艷奪目,當時稱之為“錦標”,亦名“彩標”。
競渡船只以首先奪取錦標者為勝,故這一競賽又稱為“奪標”?!皹恕背闪斯谲姷拇~。對其精彩的盛況,符載在《上巳日陪劉尚書宴集北池序》中作了翔實的描寫:“一號令,雷鼓而飛,千橈動,萬夫呼,閃電流于目翼,羽聚生于肘下,觀者山立,陰助斗志……揭竿取勝,揚旗而旋。觀其猛厲之氣,騰陵之勢,崇山可破也,青天可登也!”
宋代以后,奪標成為競渡的法定規(guī)則,一直沿用到明清兩朝而不變。奪取“錦標”者,也因其勝利者的榮譽受到人們敬重。
字面上的“錦標”,指錦制的旗幟,古時常用錦標贈給競渡的優(yōu)勝者,而現在多用來稱呼競賽中的優(yōu)勝者所得的獎品,如獎杯、獎牌、錦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