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對“汗青”一詞,為什么注家多以“史冊”二字來解釋呢?
原來,在紙帛發(fā)明之前,古人記事須寫在竹木片上。單個竹片稱為“簡”;單個木片稱為“牘”。以竹制簡時,需以火烘烤之,使竹汗(水分)揮發(fā),以便于書寫,亦可防蟲蛀,故謂之“殺青”或“汗青”。由竹到簡,必經(jīng)此序,故而“汗青”也就成了竹簡的代名。這也是修辭上的一種借代。簡、牘各有所用:木牘多用來書寫文書、通訊,而竹簡多用來書寫書籍。竹簡有長短之分,長簡多用來書寫儒家經(jīng)典,短簡多用來書寫諸子與史傳。故此,“汗青”也就成為“史冊”的代稱了,這同樣是修辭上的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