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珠蘭
典型問題:
我是一名初一年級學生,叫小砂。我有一個特別好的朋友,我覺得他什么都好,成績好,品行好,性格好,可是班里居然有同學說他的缺點。我很為我的朋友抱不平,很討厭那些說我朋友“壞話”的同學。因此我還找他們“理論”了一番,結果大家都覺得是我的錯。我很不服氣,現(xiàn)在我與同學們的關系變得很僵。老師也為此找我談話了。我覺得老師也不理解我,我的情緒由此低落下來,我到底錯在哪兒了呢?
教師支招:
我們可以看出小砂是一個很重情義的好孩子,但從小砂的傾訴中,我發(fā)現(xiàn)小砂的行為與思想有些偏激。也就是說小砂在為人處事時,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不能用理性的思想與客觀的態(tài)度去分析生活中的人和事,而完全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判斷事物的好壞。我們初中生普遍具有這樣的思維特點:如果你對某人產生了好感,那他在你的眼里就是一個完美的人,即使是他的缺點在你的眼里也成了優(yōu)點;如果某人使你討厭,即使是他的優(yōu)點在你的眼里也就成了缺點。毫無疑問,這對大家的成長是很不利的。久而久之,會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時矯正,將成為學習與成長的絆腳石,那么怎樣搬掉這塊絆腳石呢?
學會客觀地看待人和事。在平靜時,我們可以試著分析某個人(可以是好朋友也可以是討厭的人)的品質,在紙上寫下他的優(yōu)點與缺點,分辨出哪些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哪些是需要改善的等。這就是理性的思考。這樣以后,我們再聽到別人議論他時,自己就會心里有數(shù)了。再比如,你某次考試考得很不好,但你不可以全盤否定自己,而應在平靜時客觀地分析試卷,對自己的學習作一個客觀的評價,還可以根據(jù)得分情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F(xiàn)在來看,即使很不好的事,只要我們客觀地去看待,也會發(fā)現(xiàn)它有利的一面。
多做一些公益類的事??梢韵蚶蠋熒暾埉斨等战M長,在管理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同時也能體會到別人的艱辛及與人相處的不易,進而贏得同學們的尊重。漸漸地,我們會從做事中學到與人相處的秘訣:忘記不愉快的事,記住快樂的事。其實奉獻也是一種快樂!
多看名人傳記或者哲理美文和寓言。從書中汲取營養(yǎng),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多與同學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使身心放松,使胸懷寬廣。
當我們用以上的方法去待人處事,就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所有的人都是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的,所有的事都是有利又有弊的。如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爺爺,他都覺得自己的缺點與優(yōu)點是“四六開”呢!
希望小砂及廣大中學生朋友,都能夠一分為二、客觀地去對待事物,千萬別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