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華珍
摘要:本文通過對流行于浙江松陽民間的古樂曲《月宮調(diào)》的考察研究,對《月宮調(diào)》的音樂屬性及基本特征進行概括性的考證、分析與闡述,是對當(dāng)?shù)孛耖g音樂文化藝術(shù)進行弘揚保護的積極探索,也是為民間樂曲《月宮調(diào)》研究提供資料、依據(jù)。
關(guān)鍵詞:音樂藝術(shù);松陽古曲;月宮調(diào);本質(zhì)屬性;音樂特征
中圖分類號:J652.7文獻標(biāo)識碼:A
松陽——浙江麗水市最早的建置縣,已有1809年的縣史(東漢建安4年,即公元199年)。松陽人自古善樂,無論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按節(jié)下松陽,清江響鐃吹”的詩句,還是南宋松陽女詞人張玉娘“欲將高調(diào)寄瑤琴”、“聽徹游郎歌古調(diào)”“歌徹《霓裳》風(fēng)力軟”的描述以及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湯顯祖《夜聽周松陽鳴琴四曲》的歷史逸事等都不難看出,在唐、宋、明之際,松陽的吹打樂“鐃吹”、被稱為“高調(diào)”、“古調(diào)”的民間音樂表演和松陽“琴堂”的專業(yè)古琴演奏等都已十分盛行。源于宋元南戲的松陽高腔,更是一種具有獨特地方特色的古老劇種,被學(xué)術(shù)界譽為原汁原味的“戲曲活化石”。不難看出,松陽的古代音樂形式是十分豐富的。
特別是在唐代,松陽出了一位十分有名的道人葉法善,將道教音樂推向高峰。據(jù)《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唐玄宗授葉法善為“鴻臚卿”,封越國公)載:“葉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本南陽人,自鼻祖時遷家松陽。生即靈異,好古學(xué)文,十二學(xué)禮樂……”。“禮樂”是西周時期的宮廷音樂形式,后來泛指形式講究的音樂演奏形式。葉法善從12歲就開始學(xué)習(xí)“禮樂”,為他今后在“法曲”上的造詣打下了基礎(chǔ),而松陽也有讓他學(xué)禮樂、傳法曲的條件,因此,在唐代,使得松陽的道教音樂非常盛行。
《月宮調(diào)》是一支流傳了千百年的古樂曲,是民族民間非物質(zhì)藝術(shù)遺產(chǎn)代表作中的一朵奇葩,是器樂曲中的瑰寶。筆者曾專門現(xiàn)場觀賞了松陽民間藝人們的《月宮調(diào)》演奏,并且專訪了二十多年前就著手收集、整理《月宮調(diào)》的松陽民間藝人們。本文試通過對流行于松陽民間的古樂曲《月宮調(diào)》的考察,對其本質(zhì)屬性與音樂的基本特征進行分析。
一、《月宮調(diào)》樂曲的本質(zhì)屬性
所謂樂曲的本質(zhì)屬性,是指樂曲的種類性質(zhì)歸屬?!对聦m調(diào)》樂曲的本質(zhì)屬性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月宮調(diào)》為古典樂曲?!对聦m調(diào)》為古典樂曲曲名稱謂,距今已有一千三百至一千四百年左右的歷史,據(jù)傳產(chǎn)生于唐代,由唐代著名道教法師葉法善所傳授。葉法善,松陽縣人?!端申柨h志·人物卷》記載:“葉法善,字道元,祖儉,避地于松陽卯酉山間,母劉氏夢流星入口,吞之而娠及產(chǎn),神光滿室,異香彩云,繚繞于庭,七歲涉江,三年不返,還問其故,則日,二青童引我飲云漿,故留連焉,而修煉神丹,元通廣大,飛騰幻化,無所不至……”《松陽文史資料·第八輯》記載:“唐高宗信奉道教,詔葉法善留京都,供奉甚厚。唐睿宗封葉法善為鴻臚卿,贈越國公,居京都景龍觀。”《太平廣記》也曾記載:葉法善與唐玄宗同游月宮,聽紫云曲。民間還流傳著唐玄宗與葉法善一起演戲的傳說。葉法善晚年回家鄉(xiāng)時,帶回諸多的道教樂曲,《月宮調(diào)》即為其中的一曲。
2.《月宮調(diào)》為吹打樂。這是依據(jù)《月宮調(diào)》演奏的樂器組合所得出的結(jié)論?!对聦m調(diào)》樂曲是依照規(guī)定的樂器關(guān)系進行的有機結(jié)合,成為吹打樂性質(zhì)固定的完整的曲牌。它既沒有單純吹奏或絲弦樂的演奏片段,也沒有絲弦鑼鼓樂的段落。《月宮調(diào)》雖是一支民間器樂曲,但演奏時氣勢宏偉、情緒熱烈,富有層次感,具有較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塑造出了一個集聚、完整、生動的吹打樂的藝術(shù)形象,并充分表現(xiàn)了樂曲的本質(zhì)屬性。民間的“吹打樂”在唐代的宮廷稱為“鐃吹”,而唐代王維的“按節(jié)下松陽,清江響鐃吹”恰好證明了樂曲的形式屬性。
3.《月宮調(diào)》為道教音樂。據(jù)傳,《月宮調(diào)》原本為唐代宮廷道教樂曲。由“十二學(xué)禮樂”的唐代道教代表人物葉法善帶回家鄉(xiāng)松陽后,曾用于祭神、觀廟等民俗活動場合。在民間流傳后常用于道場,并傳承至現(xiàn)在的民間道教活動。因為葉法善的影響和傳播,松陽道教活動作為一種宗教文化活動逐漸滲透于各種民俗活動之中,最終成為民間文化藝術(shù)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道觀“開光大典”時所演奏的《月宮調(diào)》即是例證。葉法善晚年在家鄉(xiāng)卯山建觀并由唐玄宗賜名為“淳和仙府”,此觀幾經(jīng)修復(fù)后又稱“天師殿”,民間藝人每逢在觀里舉行道教活動時仍演奏《月宮調(diào)》等道教樂曲。在現(xiàn)代,松陽民間道教樂曲主要由道士來傳承,《月宮調(diào)》的傳承人陳道(已故),即是松陽當(dāng)?shù)仡H具影響力的道士,其后人即是當(dāng)前《月宮調(diào)》的主要組織者和演奏者。因此,此論的依據(jù)是充分的。
4.《月宮調(diào)》是松陽道教樂曲的母調(diào)。這是松陽當(dāng)?shù)匮葑唷对聦m調(diào)》的民間藝人們(包括道士)的一致觀點。民間藝人依據(jù)祖輩藝人的言傳身教,推斷有許多當(dāng)?shù)氐牡澜虡非际怯伞对聦m調(diào)》派生出來的子調(diào)。
從現(xiàn)在民間流傳的道教樂曲如《接客門首》及諸多《道士調(diào)》的音樂特點來看,都與《月宮調(diào)》相似,旋律接近。松陽高腔的某些文武場曲牌與唱腔曲牌的音樂結(jié)構(gòu),也與《月宮調(diào)》的音樂特征相仿。
二、《月宮調(diào)》音樂的基本特征
《月宮調(diào)》音樂風(fēng)格古樸典雅,松陽民間鑼鼓樂《冬當(dāng)渡》中的打擊樂器冬鑼和渡鑼在旋律進行時始終敲擊出鳴鐘般并具有節(jié)奏性的音響,使音樂風(fēng)格顯得格外莊重嚴(yán)肅、異彩紛呈。《月宮調(diào)》也采用這種打擊樂器,其音樂特征為:
1.屬主曲體的反復(fù)變化形式?!对聦m調(diào)》是由一段體樂曲完整地構(gòu)成全曲的。在樂曲的進行中,某些樂句較前面的樂句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補充或壓縮,雖然豐富了音樂的色彩和層次,增強了樂曲的表現(xiàn)能力和藝術(shù)效果,但主曲體的形式結(jié)構(gòu)依然貫穿始未,樂曲的主題始終突出。如例一與例二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其間的某些變化:
從一、二對比中,可明顯看出其板與鑼的節(jié)奏與特點來變。鼓在例二中間予以加花,但第二小節(jié)的滾擊刪除了。旋律在第三、四小節(jié)發(fā)生了變化,但保持旋律骨架的統(tǒng)一性。
2.系單一曲牌體。整支曲牌定名為《月宮調(diào)》,沒有其它任何樂段或樂句的名稱。不像有些吹打樂是用多個獨立的、不同的樂段或樂句及曲調(diào)名稱進行整合而成的;也不像有些吹打樂是由若干支曲調(diào)較為單純的并列連接,或采取吹打旋律由吹奏、絲弦、鑼鼓交替、輪奏等演奏方法來進行?!对聦m調(diào)》有兩個樂段,而樂段之間僅是略加變化的演奏形式,故說《月宮調(diào)》系單一的曲牌體形式。
3.演奏形式別致而獨特?!对聦m調(diào)》演奏之前必須先由小孩放鼓筒(竹筒中放有火藥,點火后射入空中)。緊接至少用兩支笛和兩把二胡及大鼓(堂鼓)一只,冬鑼、渡鑼(當(dāng)?shù)亍抖?dāng)渡》銅鑼中的“冬”音中音鑼和“渡”音大號低音鑼)各一面,兩塊長達2尺7寸(或稍長、稍短一點也可以)、寬2寸的竹板并加入其它絲弦樂器來演奏全曲的第一樂句。全曲首先以竹板打擊作引子,緊接著用大鼓滾擊,然后進入快速的第一樂句。如例三:
從第二樂旬開始至樂曲結(jié)束,采取中板稍慢的速度進行演奏。樂曲為小工調(diào),竹笛筒音5,二胡兩把分別以1-5和6-3定弦,三弦以151定弦,中胡亦以1-5定弦,板胡以5-2定弦。
演奏分為坐著演奏和行走演奏兩種形式。坐著演奏時各種樂器的位置:鑼鼓在前,絲竹在鑼鼓的兩邊或后面,竹板在中間。行走演奏時,打竹板者在鼓的右旁,鑼在鼓的左邊,絲竹在后,絲竹一般各立一排。
據(jù)藝人們說,古代演奏《月宮調(diào)》時,演奏人員至少有幾十個人組成?,F(xiàn)在演奏時,人員至少七人,由笛二人,絲弦二人,鼓一人,鑼一人,板一人組成。
4.級進為主跳進相間的旋律進行。在整個樂曲的旋法上,是以級進旋法為主,跳進點綴其中,偶有個別的六至七度的跳進,如例四:
5.五聲微調(diào)式的調(diào)式特征。樂曲在四小節(jié)的引子部分即確定了微調(diào)式的主音位置,在樂曲發(fā)展的過程中,樂句的落音基本在主屬之間交替,這種明確的調(diào)式特征,正是松陽道教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特征之一。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月宮調(diào)》所具有樂曲的本質(zhì)屬性與音樂的基本特征。可以肯定,《月宮調(diào)》是民族民間器樂曲中珍貴的遺產(chǎn),隨著歷史的推移,它將顯示出更加絢麗而神奇的光彩。
責(zé)任編輯陳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