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文
被社會廣為關注的陜西府谷縣任命“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全”的“煤老板”為“縣長助理”的 “捐官”鬧劇,終于以“倉促免職”而收場了。但這起奇特的當代“新捐官現象”卻給人們留下了許多思考。
在中國,“賣官”的始作俑者是漢武帝,他當政期間,邊關多事,軍費開支巨大,“鬻爵”得來的錢糧已不足以滿足軍政支出需求,于是就出賣官位以增加收入,此后形成制度。漢以降,唐、宋、元、明各代都繼承了“賣官鬻爵”衣缽,到清朝此風最盛,地主、商賈自不必說,連流氓、地痞、盜賊只要有錢也無一例外。據說,府谷縣捐官鬻爵的初衷也是為了增加國庫(即縣財政)收入,改善財政拮據狀況,而且實際效果非常明顯。捐官鬻爵之后,府谷縣財政狀況“像翻筋斗一樣往上躥”,一年間財政收入就增加了10億余元。府谷縣的主政者們何其了得,把封建王朝那套治政之術簡直演繹得淋漓盡致!不過,捐官鬻爵雖然給主政者們帶來了巨大實惠(不但增加了財政收入,更創(chuàng)造了政績,主政者也因此多了升遷的理由),但畢竟露了執(zhí)政術黔驢技窮的馬腳,給人留下貽笑大方的把柄。
府谷縣捐官鬻爵,據說“根本目的是強縣富民”。“強縣”是肯定的,“煤老板”要當上“縣長助理”或“縣長經濟顧問”,一年納稅和向公益事業(yè)捐款必須在2000萬元以上,何況捐官鬻爵還有對其他“煤老板”的激勵帶動效果,這個縣財力能不強嗎?但“富民”則需打折扣。就在這些“縣長助理”上任不久,他們開辦和承包經營的煤礦因越界開采導致府谷鎮(zhèn)王家焉村大面積塌陷,120多戶農民15萬平方米住房成為危房,而由政府制定的煤老板向村民支付重建與經濟損失補償的標準每平方米不到310元。這對老百姓來說,不返貧才怪,何“富”之有?“富民”不過是他們?yōu)閭€人政績,而將公權力金錢化的一塊擋箭牌,甚或只是一塊遮羞布而已。
府谷縣的主政者不僅以捐官使公權金錢化,而且擅長規(guī)避群眾對公權的監(jiān)督。在“煤老板”擬任“縣長助理”和“縣長經濟顧問”的公示期間,府谷的干部、群眾對這項人事安排就爭議很多,意見很大。如果主政者稍稍有一點權力受監(jiān)督意識,也就不會出現后來被社會廣為詬病的捐官鬧劇。他們卻是迎著群眾的意見變通程序:群眾有意見,那就不印發(fā)正式的任命文件,公示一結束,就由縣長向7人頒發(fā)了“縣長助理”和“縣長經濟顧問”的聘書。權力通常都擅長傾向強勢集團,都擅長金錢化,并且總是設法規(guī)避監(jiān)督,府谷縣的捐官鬧劇證明了這一點。
府谷縣捐官的鬧劇,終于在社會輿論壓力作用下草草收場了,但它留給人們的思索卻是深而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