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锟?/p>
前不久,在同濟大學(xué)召開的一個“中德道路信號燈研討會”上,有專家指出,紅綠燈間隔時間設(shè)計不合理是造成行人亂穿馬路的原因之一。行人等待紅燈的忍耐極限,德國人是60秒,英國人是45秒,而中國從來沒有做過相關(guān)的測試。
在紅燈面前,一個人能忍耐多久,不僅僅是一個心理、行為的問題,也不僅僅是解決交通效率、安全和更人性化的問題,而是反映了一個人性格因素的重要方面。為什么在中國沒有人研究行人等待紅燈時的忍耐極限?這既與中國人認為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有關(guān),也與人們的“差不多”性格有關(guān)。
中國人的大概和隨意性與西方人的嚴謹和事事處處講精確相比較。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小事上的表現(xiàn)。中國人遇到問路,一般的回答是:不遠了。這是一種估摸著的差不多。但如果向德國人問路,他不會先回答你,而是讓你走上幾步,然后他會追上來說,以你現(xiàn)在行走的速度,一直向前10分鐘就到了。顯然,德國人的指路更為精確。
據(jù)觀察,中國路口的紅燈有的亮64秒,有的竟然達到126秒。當然,大概和隨意的特性也并非沒有一點好處。在以靠感悟、經(jīng)驗和個案積累的工作和研究中,尤其是藝術(shù)中,也顯得非常重要。但是,在數(shù)字化生活的今天,當精確、量化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和研究的必需,而且必得以精確和量化才能揭示事物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時候,就不得不改變我們的隨意和大概的特性了。
不僅僅是紅燈面前應(yīng)當測試國人的忍耐時間是多少,并精確到以秒為單位,就是生活中的許許多多地方都需要這種精確的測定,從而在量化和精確的科學(xué)基礎(chǔ)上制定政策、設(shè)計產(chǎn)品和提出解決的對策。比如。柜員機、銀行的柜臺、超市的收銀臺、計算機啟動、打開網(wǎng)頁要等待多長的時間,才能既有效率又在人的忍耐限度內(nèi)。還有電話鈴響多少聲接電話、公共場館開多少門才會避免突發(fā)事故時因人們耐心不夠造成擁擠的危險等等。又比如,生活中,你聆聽意見和接受批評的耐性是多少。同理,你在給他人提意見和批評他人時,是否知曉對方的耐性能達到怎樣的程度。掌握這些更有利于緩和矛盾和化解矛盾,和諧地處理問題。這些也是反映一個人是否有寬容的胸襟和豁達的性格的大問題。
這些問題看似小事,但如果能通過測量和研究,量化到數(shù)字來精確地對待,而不是以大概和隨意來設(shè)計,就會既有效率和安全,又人性化并讓人們擁有生活和工作的好心情。
(馬邴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