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下赴長沙湖南衛(wèi)視商事前夕,我走訪了北京青年電影制片廠資深電影導演白羽,就有關業(yè)界關心的話題進行了懇談。
陳帆白羽導演的父親白景晟教授,是中國大陸著名的電影理論家、評論家,著名譯制電影導演、演員。白景晟教授,1949年9月開始在長春電影制片廠工作,曾任藝術處副處長和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曾為前蘇聯影片《列寧在十月》等十幾部電影中的列寧和海外各國的上百部電影中的主要演員配音。1957年起在北京任《電影藝術》雜志編輯。值得一提的是,白景晟教授自1976年起任教于北京電影學院以后,首次開設了“外國電影發(fā)展史”課程。在中國大陸新時期的中國電影界首次提出電影新觀念,引發(fā)了電影新觀念的大討論,直接幫助和促進了第四代與第五代中國大陸電影導演群體的藝術創(chuàng)新活動,其中包括了張暖析、黃健中、吳天明、張藝謀、陳凱歌吳子牛,田壯壯等一批新銳電影人的創(chuàng)新崛起。白羽導演,你將你父親珍貴的文稿編輯成書了嗎?有什么意義?
白羽謝謝你對我父親的介紹。我父親的文章終已集結成冊,算是我們對家父的紀念。出這本書的主要意義是,因為我父親是電影理論家,在新時期電影開始的時候,起到了很大的發(fā)動作用。因為他當時提出了電影的新觀念,從電影藝術特性入手,來研究電影的新的形態(tài)。他先后提出了最為著稱的“丟掉戲劇的拐杖”,“給其它創(chuàng)作方法留一席之地”等鮮明論點,以及一系列拓展電影業(yè)的觀點。他的這些理論有一些在沒有看到原文之下有些誤解,所以要把原文讓大家看到。他的主要觀點就是:把握電影要從電影藝術特性入手。要研究電影藝術特性,要把握電影藝術特性,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談得到電影藝術的創(chuàng)新,才能有電影的發(fā)展。
陳帆很想聽聽你對時下中國大陸影視業(yè)界真實狀態(tài)的看法?
白羽當下中國電影的現狀,這幾年有了很大發(fā)展,問題仍然很多。主要問題就是中間的制作力量強,有的是世界水平的。但是拍攝的依據,電影作品產生的依據,大多數不理想。跟世界領先的一些作品,差距也主要在這里。
現在,中國的電影發(fā)行年產量達到400部以上,但很多完成或未完成的都卡在發(fā)行上。第一個問題在于全社會呼吁了20年的藝術院線,到現在也沒有出現。一度有一兩個藝術影院出現過,但很快就湮滅了,而實際上包括在美國和其他國外的同行告訴我們,在主流商業(yè)院線的旁邊,同利仍然有藝術院線,包括美國電影那么商業(yè)的國家,仍然有藝術院線或者說在一個影院里同時有主流商業(yè)的影片放映,也有另類的邊緣的藝術片的放映。而中國(大陸)藝術院線的放映始終就沒有產生,不管是社會的動員機制還是民間的力量都沒有發(fā)生作用。如果藝術院線不能夠建立,藝術影片的發(fā)行與放映沒有渠道的話,那永遠只是單一的簡單的商業(yè)電影。那肯定就不能多元不能繁榮。
陳帆的確,中國時下電影業(yè)要想真正的復蘇和繁榮,除了首先徹底的完善電影業(yè)法治環(huán)境最為重要的是百花齊放和多元化。
白羽第二個問題是,發(fā)行體制。因為現在主要的發(fā)行院線、主要的影片,制作方和發(fā)行方利益是分開的、是對立的,然后在分配上又有一些硬性的規(guī)定,比如說發(fā)行放映部門,占有全部收入的60%還要多,投資方只能在所有發(fā)行收入中回收20%-30%,三七開到四六開這樣一個分配機制,就嚴重挫傷了投資者的積極性。有些影片就不能夠繼續(xù)的再生產,一部就完結了,就不能再繼續(xù)了??蓪嶋H上據我們所了解,國外電影業(yè)之所以能夠發(fā)展因為發(fā)行放映部門受益占的是少數額率,而投資者是占多數額率。但這個問題又不是硬性能解決的,可能比較好的辦法是,院線分別和制片公司形成體。比如說,某些院線屬于某些制片公司。這樣在利益是一致的時候就不存在這種分配上的對立。這樣的話,投資就會受到鼓勵,這可能是下一步電影體制改革一個發(fā)展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陳帆你談到的這些情況,我一直也在中國各地訪調和進行專題性分析。有很多認同之處。你以為當下有可能走向這一步嗎?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白羽這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個是各方面領導對這個問題的決斷,還一個就是有些投資公司,聽說中影公司有意建立自己的發(fā)行院線。建立自己的發(fā)行院線之后或者是發(fā)行院線建立自己的制片公司,形成院線與制片公司體化的時候這種矛盾才有可能得到化解。第三個問題就是票房。很多觀眾都很想進電影院,但是嫌票價貴。在每個星期的節(jié)假日如果有一個票價降低的時候,觀眾非常勇躍,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時候,一直是世界上的電影大國。主要還不是產量而是它觀眾太多了,票價非常低,據說按照專業(yè)人員分析,一個國家的電影票價應該是,國民平均收入的三百分之一,有的是四百分之有的二百分之一。不管多少,應該比較低的。而中國原來也是這樣。原來中國的普通人收入,水平很低,但是票價更低,所以大家都看得起。除了娛樂業(yè)其它方面不發(fā)達外,但電影票價普通觀眾是能夠承受的。現在呢,很多人都想看電影,但嫌票價高只好節(jié)省著一年看一兩次,或者至少看一次。甚至就不愿意花這個錢,寧愿買盜版碟或者看電視,那么這個票價問題如果能夠適應收入水平的話,我想中國電影還會非常繁榮的。
陳帆仍然可以說是任重道遠。但,只要我們用良知為中國電影鋪路,哪怕是貢獻了一份微薄的愛心,有了思想與藝術的提升,有了使命感與責任心的提升,中國的電影健全的復蘇和再次繁榮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