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高考文言文試題命題的常用技巧

2009-06-29 09:10:14張永才
新校園·中旬刊 2009年4期
關鍵詞:選項原文命題

張永才

高考試題往往設計要求排除障礙的客觀題,來考查考生分析綜合的能力。這也應該是平時訓練學生學會分析綜合的基本方法。

一、曲解詞義

命題者在設置干擾項時,故意對文言材料中某一詞語錯誤地加以解釋,從而導致敘述出錯,這是命題人最常用的一種方式。

例1、四川卷第10題B項(選文出自《元史·賀仁杰傳》):

賀仁杰屢建戰(zhàn)功并數(shù)進忠言,頗得世祖喜歡:他敢于為民請命,深受百姓愛戴。世祖曾以供養(yǎng)母親為由把其父所獻之金送還給他,但他最終未接受。

原文中寫“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自金,謂之曰:‘此汝父六盤所獻者,聞汝母來,可持以歸養(yǎng)。辭不許,乃歸白母,盡散之宗族”。這里所謂“辭不許”,意思是賀仁杰推辭而皇帝不答應,最終他收下了銀兩;如果我們聯(lián)系后面的“乃歸白母,盡散之宗族”,判斷起來就容易了。

例2、福建卷第7題A項(選文為《書博雞者事》): 博雞者一向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使性好斗。所以鄉(xiāng)里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說博雞者“任氣好斗,諸為里俠者皆下之”,這個“下”是“服從、退讓”的意思。高中課文《信陵君竊符救趙》(節(jié)選)中有“公子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釋為“謙遜地對待”,可見A項背離了原意。

例3、上海卷第23題A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 選項錯誤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這句話(主要是句中的“道”與“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規(guī)律是相通的(統(tǒng)一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

例4、上海卷第23題C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后世的文士、武將只注重自己的名聲。 選項錯誤理解了“凡后世所謂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這句話的意思應當是“大凡后世所說的文和武,只是個名稱罷了”。

二、夸大其詞

命題者在構擬這類選項時,常常在大體準確的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故意夸大的地方作為干擾。

例1、全國卷Ⅱ第lO題B項(選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榮傳》):

安重榮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甚至抓捕殺死他們,高祖屈己禮待契丹,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這一說法夸大其詞,因為依據(jù)原文,當安重榮誘吐渾自氏入塞、契丹責問高祖時,高祖曾一度“姑息重榮不能詰”即“姑息安重榮不加責問”)。

例2、重慶卷第11題C項(選文出自《明史·李東陽傳》):

李東陽一路上聽取了各種意見,認為產(chǎn)生災異的根源在于勢家巨族、親王貴戚、內(nèi)延官員互相勾結(jié),危害百姓。

原文只說“臣訪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詢問”,那么選項中“各種意見”屬夸大其詞,事實上,李東陽是通過調(diào)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災異情況的。

三、張冠李戴

命題人故意把發(fā)生在甲身上的情況說成發(fā)生在乙身上,這就屬于典型的張冠李戴。

例1、全國卷I第10題D項(選文出自《后漢書·宋均傳》):

宋均認為煩苛的人,可能廉潔守法,而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禍;早年任尚書令時即想以此向上陳告,只是限于當時形勢,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寫“均性寬和,不喜文法,常以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說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潔守法,卻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禍”,命題人有意張冠李戴,設置陷阱。

例2、全國新課標卷(寧/海卷)第6題C項(選文出自《新唐書·韋丹傳》):

韋丹對貪污現(xiàn)象仔細核查,責之甚嚴。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抄沒其家,查得實據(jù),下令一月之內(nèi)如數(shù)補還,保住國家財產(chǎn)不受損失。

比照原文,并不是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內(nèi)如數(shù)補還,應該是當權的官吏強取糧食,韋丹下令侵吞糧食的“權吏”們一月之內(nèi)如數(shù)補還——相關原文為“乃權吏所奪”、“召諸吏日”。

四、顛倒事實

命題人故意顛倒事實,造成選項錯誤。

例1、北京卷第10題D項(選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訓》):

治國離不開嚴刑峻法,否則就會人心渙散,亂象叢生。

《淮南子·泰族訓》總論天人之際,古今之變,而落實于治國之道。節(jié)選部分主旨在于強調(diào)禮義教化的作用,認為君主應該修治禮義,任用賢能,這樣就可做到“法設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項的表述與文章主旨相抵觸,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據(jù)。

例2、遼寧卷第12題A項(選文為《冉氏烹狗記》):

作者對冉氏烹狗的行為雖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贊賞。

原文中說得很清楚——“茍其職之不舉,斯固無所用矣,況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過人遠矣”,而非“并不贊賞”。

例3、湖南卷第12題B項(選文出自《韓非子新校注》):

在作者看來,“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聽言也關其辯”都是治國有“術”的表現(xiàn)?!叭酥髦犙砸裁榔滢q”不是作者所贊成的——文中說“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其觀行也賢其遠,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意思是“君主聽取言論時欣賞說話人的口才,君主觀察行動時贊賞他們好高騖遠,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講話都深遠闊大,行為也遠離實際”),它不屬于治國有“術”的表現(xiàn)。

例4、廣東卷第8題C項(選文為《聊齋志異》):

葉公名氣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貍卻在抄本上潑墨,郭生便明白了葉公的文章并不出色。選項中“郭生便明白了葉公的文章并不出色”與文意相悖,原文為“忽被傾濃墨碗許于上,污蔭幾無余字;又擬題構作,自覺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漸不信狐”。

例5、上海卷第23題D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作者對于寫文章和行軍打仗都很擅長。

選項與原文“吾鄙人也,劍檐之事,非其所習;鉛槧之業(yè),又非所長”相矛盾,作者明確表示“非其所習”、“又非所長”,即自己不擅文武。

五、無中生有

這種陷阱的設置,在高考中是常見的——干擾項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據(jù),是命題人臆造出來混淆視聽的。

例1、安徽卷第10題D項(選文為《古硯說》):

文章對當時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風氣進行針砭,體現(xiàn)了作者直面時俗的批判精神和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征。

實際上,《古硯說》一文并沒有談到“仿古、造假的風氣”,只是談及“真好古”與“假好古”;另外,“體現(xiàn)了作者……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征”,也屬無中生有。

例2、江西卷第12題B項(選文為《催科》):

駝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駝醫(yī)”告到了官府,“駝醫(yī)”辯白說,自己的職業(yè)是治療駝背,只負責使駝背變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原文為“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其子欲嗚諸官”,這個“欲”是“想要”、“打算”的意思,顯然“告到了官府”一說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據(jù)的。

六、偷梁換柱

命題者通過偷換某個概念來設置陷阱,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見的。

例1、天津卷第14題D項(選文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錯在“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選文中講得明白——“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D項將“言辭”偷換為“事例”,添加上原文中沒有的“類非而是”的“事例”,這樣的理解和分析自然不準確。

例2、湖北卷第12題c項(選文為《先祖事略》):

潁川公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官即赴潁川王府任教授.剛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為官即赴潁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原文的說法是“官永平郡司訓,勸學興行,為多士式。最后遷教授潁川王府”。

例3、浙江卷第14題B項(選文為《王定國詩集敘》):

作者在評論王定國詩歌時,稱贊他的“清平豐融”之作,認為有“治世之音”;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略有微詞,“廢卷而嘆”。

本項錯在“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略有微詞,‘廢卷而嘆…?!坝膽n憤嘆之作”是王定國詩歌的一部分,表達的是報答“天子之恩”的愿望,本文作者蘇軾并無微詞;“廢卷而嘆”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淺也”,即對自己“期人之淺”的行為感到遺憾。

例4、江蘇卷第lO題A項(選文出自《三十國春秋》):

高進之十三歲,母親去世,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

“高進之十三歲……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說法時間有誤,原文為“父瓚,有拳勇,嘗送友人之喪,喪反,友妻為士宦所掠,瓚救之,殺七人,而友妻亦刎頸死,遂亡命江湖。進之生十三年,母劉死,葬畢,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謁征北將軍劉牢之”,也就是說,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的具體時間應在高進之十三歲以前。所以正確的表述應是“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十三歲時母親去世,他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

例5、山東卷第12題C項(選文出自《晉書·王戎列傳》):

王戎不拘禮法,在母親去世后仍然飲酒吃肉,經(jīng)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

選項因果關系不當,“在母親去世后仍然飲酒吃肉,經(jīng)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本身相當牽強,不合常理;其實,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這一點依據(jù)原文“至于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先憂之”、“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不難判斷。

此外,命題人還可能“綜合設誤”,即在同一個選項中,綜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設誤法??傊?,考生應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綜合分析選項。

猜你喜歡
選項原文命題
跟蹤導練(四)
讓句子動起來
閱讀理解
跟蹤導練(5)
單項填空精選練習100道
下一站命題
嘗糞憂心
賣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2012年“春季擂臺”命題
對聯(lián)(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
涪陵区| 那曲县| 云霄县| 铜梁县| 沛县| 江城| 宣汉县| 安远县| 巴塘县| 武强县| 伽师县| 仙游县| 保山市| 永年县| 大同县| 永兴县| 德保县| 内乡县| 忻城县| 信宜市| 永泰县| 调兵山市| 昌图县| 乐亭县| 饶阳县| 子长县| 日喀则市| 永胜县| 通州市| 澎湖县| 衡山县| 南投市| 萝北县| 泸州市| 博野县| 扶沟县| 威信县| 保定市| 吐鲁番市| 东宁县|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