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作華
·旅友雜記·
在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qū)境內(nèi),臨近渤海岸邊,有一座平地拔起、孤峰獨秀的名山,它高82米,山體西、南、東三面陡如刀削。它就是慈母圣地—望兒山。
在空中俯瞰望兒山,呈現(xiàn)出一個鮮明的“母”字。在望兒山頂,有一座建于清代初年的藏式青磚古塔,塔內(nèi)供奉著一位慈母像。相傳這位老母親,就是臺灣望母崖上因思念母親,而不幸墜崖身亡的海木一(新科狀元)的生母。
相傳在明代,京都有一位復(fù)姓軒轅的殿閣大學(xué)士,為民請命,卻不幸遭到宦奸魏忠賢殘害。其妻周氏(即史料《望兒山傳說》中所記載的“古熊岳婦”),身懷六甲,在海上漂蕩數(shù)日,逃至距今望兒山東八華里處的熊岳峰下,落腳謀生。
翌年,周氏喜得一子。因其夫曾受過海瑞的推薦提拔,遂將其子改姓為海,取名木一。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時刻不忘丈夫臨刑前的遺言:“教子成才,子繼父志,報國救民。”海木一長大后,京城會考,一舉奪魁。回鄉(xiāng)來接老母途經(jīng)渤海時,卻遭遇風(fēng)暴,船只沉沒海底。“母登山望兒,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終化石人于山巔。人云望兒山也”(《望兒山傳說》)。
值得慶幸的是,海木一落海后巧遇鄭成功的官船,被救起。從此,海木一一直伴隨在鄭成功身邊,并成為鄭成功統(tǒng)率大軍最得力的助手。1661年,鄭成功收復(fù)臺灣島。鄭成功病逝后,海木一思母心切,便常常登上臨海的山崖,遙望大陸。一天,不慎絆倒,落海身亡。臺灣同胞將此山崖,命名為“望母崖”。望母崖的故事在臺灣廣泛流傳,一直傳到慈母圣地望兒山。
在望兒山風(fēng)景旅游區(qū),中國第一座、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規(guī)范化的慈母館,已于1995年落成并對外開放。同時,中國第一屆以“愛民族,愛中華,愛祖國,愛母親”為主旋律的中國母親節(jié),在這里誕生。之后,天南地北乃至港澳臺的孝順兒女不遠萬里,趕到慈母圣地——望兒山,對中華慈母頂禮膜拜,以表敬母之意,報母之思,念母之情。
相關(guān)鏈接
全國與母親
有關(guān)的景區(qū)
大乳山母愛主題文化度假村位于山東威海大乳山,主體景區(qū)為母愛千年主題文化苑,內(nèi)有東方圣母雕塑、會展中心、萱草堂、孝感動天等景點。
喇家遺址位于青海省民和縣,出土了無數(shù)母親在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面前,用身體掩護幼小子女的遺骸,四千多年前的骨骸彰顯了母親的偉大,被稱為“母愛的旗幟”。
瀘沽湖位于川滇兩省交界,摩梭人稱它為“謝納米”,意思是“母湖”“母親的湖”。她像一個古樸、慈愛的母親,躺在青山環(huán)繞的懷抱之中,又像造物主藏在這里的一塊碩大的藍寶石、一面光彩照人的天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