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的今天,人類不該再以“萬物之靈”自居,不能再隨意獵殺、虐待動物,而要珍惜我們的動物朋友,與它們和諧相處。這種意識,應該在幼兒期就種植在孩子們的心里。
善待地球上的生命
請在你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前,把這幾個故事講給他聽,讓他從此對動物和它們之間的愛懷有一顆敬畏之心。
母狼舍命保小狼
一個獵人追捕一只帶有兩只小崽的母狼。突然,狼媽媽轉(zhuǎn)頭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獵人很吃驚。通常狼在危機時,會在草木茂盛處兜圈子,借復雜地形伺機逃脫。而在光禿禿的沙丘上,狼則無處遁形。追到太陽下山,獵人終于將母狼捉住。
回家的路上,獵人看到一大堆干駱駝糞,從中冒出陣陣白氣。他輕輕扒開,看到兩只小狼正在溫暖的駝糞下均勻地喘著氣,做著離開媽媽后的第一個好夢。再看地上,有狼尾巴輕輕掃過的痕跡……原來,母狼為了保護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長了掩藏兒女的時間,又從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跡,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換回孩子的生存!
林清玄救老鼠
有一次,臺灣作家林清玄看見一位小朋友捕到一只老鼠,召集同伴到操場舉行“殺鼠大典”,準備在老鼠身上潑灑汽油、點火,于是林清玄對小朋友說:“這樣太殘忍了,想一想如果是你們被點了火,在操場上跑,是多么的痛呀!”捕到老鼠的小朋友說:“可是,可是老鼠是害獸呀!偷吃我們家的東西?!绷智逍f:“照你這么說,做小偷的人不也該放火燒了?任何人,不管好人、壞人都有父母,在父母眼中都很可愛,老鼠在父母眼中可能是可愛的孩子呢!”另一位小朋友說:“如果我們不殺害獸,害獸就會愈來愈多,到時候地球就會被害獸侵占了。”林清玄又說:“不管好的動物或不好的動物都有在地球生存的權(quán)利,不管好或不好的動物都有父母和兒女,所以我們不應該隨便殺害動物?!边@下,小朋友們沉默了。最后,“擁有”那只老鼠的小朋友說:“不然,我們不要放火燒它好了,我們給它一點懲罰,罰它到垃圾山去吃垃圾?!毙∨笥讶珰g呼起來,呼嘯而去。
看著孩子們的背影,林清玄想,我們大人有責任開啟孩子的仁愛之念,不應該殘忍地對待小動物。真正的仁愛不僅僅是對好眾生的慈愛,還有對惡眾生的悲憫——何況眾生有什么好惡的分別呢?
說給爸爸媽媽的話:
在第二個小故事中,林清玄先生救的不僅是偶然被抓住的老鼠,他要救的更是孩子的心——“在一個社會里,如果孩子不能普遍有仁愛的心,受害的將不只是老鼠?!倍F(xiàn)實生活中,身為父母,你做好隨時“救老鼠”、“救孩子的心”的準備了嗎?
當孩子在地上踩著小螞蟻玩的時候,請一定要及時制止,救救小螞蟻,也救救孩子的心。請嚴肅地告訴他,這輕輕的一腳就可以斷送一條生命,讓一個母親痛失孩子和一份愛。動物和人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動物也有愛。我們要保護動物,更要尊重動物。這,才是真正的愛護動物。
大開眼界:令人感動的暢銷書《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法國小女孩蒂皮的父母是拍攝野生動物的著名攝影師,1990年小蒂皮出生后就跟隨父母輾轉(zhuǎn)于非洲南部的沙漠、叢林,與狒狒相伴,同鴕鳥共舞,大象是她哥哥,變色龍是她最好的朋友,小獅子吮吸著她的拇指睡得很香,兇惡的豹子向她撒一泡尿表示親昵。她體會到“動物就是我家里人”、“動物來自好人這一邊”,并對殘害野生動物的行為傷心不已。10歲回到巴黎后她把這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和感受寫下來,她父母及時拍下的130多幅堪稱經(jīng)典的精美圖片更把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水乳交融的情景逼真地再現(xiàn)了出來。
大開眼界:臺灣第一部動物保護宣傳片
——3D動畫《起初的愛》
歷時兩年,耗費將近200萬,臺灣第一部動物保護宣傳3D動畫《起初的愛》自去年4月起在臺灣樂活動物協(xié)會網(wǎng)站首頁熱映。(樂活動物協(xié)會網(wǎng)址: www.laa.org.tw)
這部動畫片改編自林清玄小品文章《咬舌自盡的狗》,主題突顯家犬“放生”就是“放死”,意在告訴狗主人們不能再以“放生”為托詞來逃避自身責任。
大開眼界:保護野生動物的鐘
這是一款以保護野生動物為主題的時鐘,它的刻度由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的圖案組成,但是從1點到12點,這些動物的密度在不斷地減少,最終變成一片空白……
鐘的指針還被做成了獵槍的樣子,從而警示我們?yōu)E殺野生動物帶來的后果!創(chuàng)作者用這種充滿創(chuàng)意又不乏沖擊力的表現(xiàn)手法來提示我們,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huán)境!
動物的世界真奇妙:看啊,它們也愛著彼此!
心理學小課堂:
兒童虐待小動物,長大后暴力傾向嚴重
美國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虐待動物的兒童長大后可能具有暴力傾向,甚至會殺人。
該項目采訪了美國100名殺人犯,發(fā)現(xiàn)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在幼年時期都曾以不同的方式虐待過動物。研究人員建議,當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對動物有殘忍的傾向時必須立即加以勸誡。對于具有虐待動物不良習氣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父母應通過嚴格管理或者心理治療等方式,將其潛在的危險“扼殺在搖籃中”。
為孩子找個“伴侶動物”吧!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與小動物多接觸能改變心情,減輕精神和心理上存在的病癥……這就是國際上流行的“伴侶動物療法”。
而教育學家也發(fā)現(xiàn),通過讓兒童接觸、愛護小動物,可以培養(yǎng)善心和愛心,激發(fā)責任感,啟迪兒童智力與情感,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
那么,就請你也為孩子找這樣一個“伴侶動物”吧!它的益處多多——
多了一個小動物,孩子就多了一個如兄弟姐妹一樣的“親密朋友”。孩子可以與這位朋友嬉戲,把悄悄話告訴這位朋友,進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少了一份孤獨,多了一份安全感。
多了一個小動物,孩子就多了一個博學多識的“老師”。這位“老師”可以幫他開闊視野,走進大自然。一方面,小動物的誕生、成長和繁衍的過程,潛移默化之中把生物知識傳遞給了孩子;另一方面,小動物的各種行為和表情,可以讓孩子在無意之中接觸到動物行為學。更重要的是,在直接參與喂養(yǎng)、護理和訓練伴侶動物的過程中,在與它們玩耍所獲得的愉悅里,孩子們能逐漸體會到,生命不但美麗可貴,而且來之不易。
多了一個小動物,孩子也會多一份自信。不論孩子是否調(diào)皮,做沒做過傻事錯事,在幼兒園得沒得小紅花,挨沒挨過批評,伴侶動物一點也不會介意,依然給他同樣的友愛,在無形之中幫他撫平傷口、恢復自信。將伴侶動物稱為孩子的“益友”,一點也不過分。
多了一個小動物,你也多了一個與孩子溝通的媒介。因為小動物能在家庭中起到“親善大使”的作用,大人幫助孩子飼養(yǎng)小動物,無形之中增加了與孩子的交流,而且這種交流非常的自然、融洽。
多了一個小動物,你和孩子獲得的,將會更多!
心理學小課堂:動物療法治療兒童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早就發(fā)現(xiàn),對于某些有心理隱患的兒童采用“動物療法”可以極大地改善他們的癥狀,特別是對兒童孤獨癥、兒童暴力癥的治療效果明顯。主要的原因可能如下:
● 動物發(fā)出的磁場讓人產(chǎn)生“快感”
美國神經(jīng)病理學家大衛(wèi)·納澤森創(chuàng)立了一套“海豚人性療法”,他認為,在對兒童患者的治療中,海豚比心理醫(yī)師們更有用。因為海豚的大腦較發(fā)達,反應敏銳,其智商接近于人類兒童的智商。海豚發(fā)出的束狀超聲波,加上它那和藹可親的外表、溫柔而又敏感的動作,能令兒童放松,達到一種“安多酚快感”狀態(tài)。
● 動物讓人走出自我封鎖的世界
在1995年日內(nèi)瓦“人與動物”的世界會議上,澳大利亞的蓋瑞教授報告說,養(yǎng)狗者比不養(yǎng)狗者看醫(yī)生的幾率少5%,養(yǎng)貓者比不養(yǎng)貓者少12%。“動物醫(yī)生”有普通醫(yī)生所沒有的“特異功能”,能帶來平等感和信任感。而這種信任感,會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走出自我封鎖的世界。
面對小動物,安全問題莫忽視
駭人的數(shù)據(jù)
北京每天有30名兒童被寵物咬傷,其中81%來自寵物狗,6%來自寵物貓。60%的咬傷并不是由兒童挑釁引起的。1/3發(fā)生在兒童與寵物狗玩耍時,5%發(fā)生在喂狗時。被咬傷的兒童中10%需要住院治療,另外90%也需要就診和注射狂犬疫苗。據(jù)統(tǒng)計,這些咬傷每年大約造成1700天的住院治療,受傷兒童共需要32250天的專人日常照料。
5歲至9歲兒童被動物咬傷的最多,且隨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家中的安全隱患
1.我們可能患上哪些寵物病?
流行病學家警告:每年全世界有幾百萬兒童由于飼養(yǎng)寵物而被傳染上各種疾病,其中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疾病有狂犬病、瘟疫等。盡管大多由寵物傳播的疾病并不是致命的,但家長絕不能對此掉以輕心。
瑞典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說,人們在年幼時,與寵物接觸可能會使炎癥惡化,進而引發(fā)上呼吸道結(jié)構(gòu)改變,增加成年時打鼾的幾率。
日本醫(yī)學研究人員的一項調(diào)查表明,兒童1歲前生活在飼養(yǎng)貓和兔子等動物的家庭,可明顯增加罹患過敏性皮炎的幾率,但飼養(yǎng)犬類并不會導致患病幾率的上升。
另外,小狗小貓可能會帶來胃部疾病。因為幼小的動物經(jīng)常會傳播一種易引起食物中毒的病菌。人得病的癥狀通常表現(xiàn)為腹瀉、胃絞痛、腹痛以及發(fā)燒。
2.常見的寵物病:
◎ 鸚鵡病
某些鳥類,比如鸚鵡等,可通過糞便或羽毛上的灰塵將病菌傳播給人類。此病的癥狀是咳嗽、胸痛,同時可能會伴有發(fā)熱、寒戰(zhàn)、肌肉酸痛和嘔吐等。
◎ 貓?zhí)虿?
這種病每年感染成千上萬人,其中以孩子居多。孩子通過接觸病貓的唾液或排泄物等可能得此病,通常由貓咬或舔傳播?;颊叱霈F(xiàn)淋巴節(jié)腫大、抓傷部位紅腫、體溫升高等癥狀。該癥狀可持續(xù)2~6個月。
◎ 貓抓熱
當孩子被貓狗抓傷、咬傷,或接觸了貓狗的排泄物和唾液后,很容易感染細菌。經(jīng)過1~4周的潛伏期,被貓狗咬傷處的皮膚先出現(xiàn)丘疹、紅斑、膿皰,最后結(jié)痂,同時有發(fā)熱、頭痛等全身癥狀。皮膚損害發(fā)生后的數(shù)日或數(shù)周后出現(xiàn)引流區(qū)域淋巴結(jié)腫大現(xiàn)象,免疫力低的孩子還可能形成化膿性竇道,經(jīng)久不愈。
◎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極兇險的急性傳染病,被狗或貓咬傷后都可得狂犬病。潛伏期多數(shù)在3個月之內(nèi),長的在3年以上,甚至更長??袢“l(fā)作期間,孩子會表現(xiàn)為高度興奮,極度恐怖,怕風、怕水,聽到水的聲音,甚至飲水或提到飲水時,都可引起咽喉肌痙攣;其他刺激如光、聲音、碰觸也都可引起全身疼痛性抽搐、呼吸肌痙攣,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把好衛(wèi)生關,輕松應對寵物病
寵物病并不可怕,只要把好衛(wèi)生關,還是可以預防和戰(zhàn)勝的。
要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吃東西之前,一定要將手洗干凈;盡量不要讓寵物觸碰人的食物;家里要勤搞衛(wèi)生;一定要定期送寵物到醫(yī)院或防疫站驅(qū)蟲;如果寵物得了病,不要讓孩子與它過分親密,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讓寵物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為寵物準備專用的食盆、水盆、床,不能與兒童混用。
過敏體質(zhì)的孩子,飼養(yǎng)寵物須謹慎,應聽從醫(yī)生的建議。
小區(qū)里的安全隱患
案例:
天天居住的小區(qū)里,有居民養(yǎng)了一只很大的狗。第一次見到這只狗時,天天怕得大叫起來。沒想到這一叫,反而引來了大狗。大狗沒有咬天天,但是不斷地舔天天的小腳,天天大哭,媽媽只好將天天抱在了懷里。從此,只要聽到狗的叫聲,天天便讓媽媽抱起,更別說獨自一人在小區(qū)里玩耍了……
你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面對陌生狗。
當人與人交流時,會注視對方的眼睛以示尊重,但注視陌生狗的眼睛卻可能被它視為威脅。告訴孩子遇到陌生的狗時不要直視它的眼睛,可以看它的爪子,這會讓狗感到安全。
當看到陌生的狗走近時,孩子很容易害怕或興奮地又跑又叫。狗靠近孩子可能只是因為好奇或是想加入進來一起玩耍,孩子的這些反應很容易讓狗感到害怕。告訴孩子,當陌生的狗靠近時,不要驚慌,站在原地不動,雙手放在腿的兩側(cè),狗一般只是嗅一嗅就走開了。
動物園里的安全隱患
案例:
兒童節(jié)那天,朵朵興高采烈地和爸媽去動物園玩,來到飼養(yǎng)小猴子的區(qū)域,朵朵興奮地將手中的食物喂給小猴子吃,誰知,小猴子上躥下跳地來到朵朵面前,拿走了食物,臨別前還抓了朵朵一下,在朵朵臉上抓出了血印,朵朵痛得哭了起來,爸媽又心疼又緊張,趕快帶她去醫(yī)院打狂犬疫苗……
帶孩子去動物園一定叮囑孩子“要小心”,特別是一些看上去很溫順的小動物,若與它距離太近時也會十分危險。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動物園的警示標牌,照顧好孩子,并教會他們?nèi)绾魏蛣游锉3诌m當?shù)木嚯x。
另一種安全隱患:動畫片中對野獸形象的顛覆
事件回放:
幾年前,在湖南常德動物園內(nèi),一名9歲男孩將手腳伸進籠內(nèi)逗弄老虎,不料被兩只老虎撕咬住了手腳,男孩的四肢被老虎咬得皮開肉綻,終因失血過多,當場死亡。其父上前搭救兒子,也身受重傷。在銀川市的中山公園,也發(fā)生過類似慘案。一名二年級的小學生攀爬棕熊籠子,伸手用面包逗弄棕熊,當即被棕熊咬斷右手并吞下,男孩雖萬幸揀了一條性命,卻永遠失去了一只手,落下終生殘疾。
學者桑玲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兒童的這種對猛獸喜愛而不知道設防、害怕的心理特征,有許多都源自媒體宣傳,而媒體宣傳中,“動漫形象”對兒童認識“猛獸”的負面影響首當其沖。
由于自身的年齡特點,兒童缺乏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在觀看這些動畫片時,很容易將可愛的“動漫形象”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猛獸”劃上等號。
因此,當孩子在津津樂道《獅子王》、《海底總動員》等美國動畫片的時候,你一定不要忘了在分享孩子快樂的同時,鄭重地告訴他,見到生活中的獅子千萬不要以為那只威風凜凜的獅子就是你喜愛的“辛巴”的化身,而去親近它愛撫它。它是猛獸,有可能讓你身受重傷,要小心。同時,為了加深孩子的信服程度,不妨在孩子看完動漫作品后,再刻意讓孩子看看《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等電視節(jié)目,讓他們仔細觀察里面“現(xiàn)實版本”的猛獸們,到底是一種什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