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友芹 吳可征
摘要某些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中間事項的上訴遲延對當事人來說是極不公正的,有鑒于此,美國確立了中間上訴制度,其他國家也有相關規(guī)定。目前,中間上訴制度尚未引起我國理論界與立法界的關注,本文擬對中間上訴制度作初步探討,以期對民事訴訟法的修訂與完善有所裨益。
關鍵詞終局判決規(guī)則中間上訴訴訟效益
中圖分類號: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36-02
關于上訴時間問題,終局判決規(guī)則基本上為中外各國奉行的基本原則。但是,過分剛性地堅持終局判決規(guī)則將對當事人造成經(jīng)濟上的嚴重不公。在價值權衡的基礎上,美國大多數(shù)州確立了中間上訴制度,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可以提起中間上訴,在下級法院仍在進行審理過程中,由上訴法院對案件某些事項加以零星審查。本文擬分析國外特別是美國中間上訴制度的內(nèi)容以及價值功能,并探討我國中間上訴制度構建與完善的具體設計。
一、中間上訴制度的立法例
中間上訴制度在美國以終局判決規(guī)則例外的形式得以確立,基本內(nèi)容分為司法和制定法兩個方面。盡管聯(lián)邦法院系統(tǒng)在終局判決規(guī)則的適用上甚為嚴格,但在允許對即使案件的部分問題尚未得到處置的命令進行即時上訴方面仍有兩條得到廣泛認可的司法原則:第一條原則為并行命令原則,又稱Cohen原則,是指對初審法院就構成訴訟基礎的權利的并行事項以及那些非常重要而又不能拒絕給予復審的事項作出的終局性性判決可以上訴。是否允許適用Cohen原則,關鍵取決于是否能夠認定被上訴的命令涉及并行的事項,并且對爭點作出的決定是終局性的;第二條原則針對的是如果上訴遲延,上訴方將遭受立即發(fā)生的傷害的案件。這種情形僅僅在當事人要求采取事后不可補救的即時行動或引導,并且初審法院的命令被認為有錯誤因而事后予以復審的情況下才發(fā)生。因此,有人將其稱為不可彌補的后果理論。中間上訴制度在制定法上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由制定法明確列舉的可以提起中間上訴的特殊命令,比如“準予、繼續(xù)準予、修正或者解除強制令”或“拒絕解除或修正強制令”的中間命令。目前大多數(shù)州法院系統(tǒng)允許自由進行中間上訴,因而,在州制定法上還有一些其他的例子。例如,大多數(shù)州允許對取消或維持扣押財產(chǎn)的命令或者對同意重新審理動議的命令提起即時上訴;第二類中間上訴必須得到地區(qū)法院法官及上訴法院法官雙重認定命令涉及“支配性的法律問題”,對于被提出的爭點“存在意見分歧的實質(zhì)性理由”,并且“對該命令的即時上訴可以實質(zhì)性地推進訴訟的最終解決”;第三類情形是通過運用特殊的令狀途徑,即執(zhí)行令或者禁止令來對中間事項進行復審。豍
即使沒有確定的“名分”,中間上訴在大陸法系一些國家的民事訴訟中也是客觀存在的。根據(jù)法國民事訴訟法關于準予上訴有關條款的規(guī)定,命令審前預備措施或臨時措施的判決、就程序上的抗辯或其他任何附帶事件作出終止訴訟裁決的判決可立即向上訴法院提起上訴。對其他判決,僅在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的情形下,如能獨立于實體上的判決向上訴法院提起上訴。豎 瑞典民事訴訟關于“中間”上訴的規(guī)定可謂相當詳盡,范圍也相當寬泛,甚至包括有關代理的裁定,法院同時擁有根據(jù)案情決定對有關判決單獨提起上訴的自由裁量權。
二、中間上訴制度的價值分析
價值問題雖然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但它是法律科學所不能回避的。④任何法律制度背后都蘊藏著構成制度靈魂與存在依據(jù)并滿足人們追求的特定價值取向,中間上訴制度也不例外,同樣也是在價值權衡基礎上的理性選擇。
(一)提高訴訟效益
由于社會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時空的有限性,效益已經(jīng)成為公正的第二種涵義,⑤是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一切法律制度不得不考慮的原則。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經(jīng)濟合理性要求尋求最佳方式科學合理地利用訴訟資源。對于審理過程中的某些重要事項,除非即時接受上訴審查,否則,案件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將成為無用之功。終局判決規(guī)則還存在重審的可能性,延緩了當事人訴訟權利和實體利益的救濟時間,增加了法院的裁判成本和當事人潛在的額外消費和更大的訴訟費用支出,不利于訴訟成本的降低和訴訟效率的提高。
(二)促進訴訟公正
千百年來,公正一直被視為訴訟制度設計與運作的基本但卻最崇高的價值目標?!耙淮尾还牟门?其惡果甚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冒犯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敝虚g上訴制度不僅可以降低訴訟成本,避免程序上的不經(jīng)濟,而且有助于提升審判的質(zhì)量,從而促進訴訟公正。特別是對于復雜案件,終局判決規(guī)則造成的重復開庭不僅嚴重浪費訴訟資源,而且,如果訴訟早期即存在明顯的嚴重錯誤,上訴拖延往往導致嚴重的不公正。
(三)強化判決的權威性和穩(wěn)定性
終局判決規(guī)則要求,只有特定訴狀中所涉及的全部爭點在初審法院最終得到認定時才可提起上訴。也就是說,終局判決規(guī)則所能決定的只是上訴時間,而非特定事項的可上訴性。終局判決規(guī)則遲延了即使在審前階段已經(jīng)作出裁決的重要事項的上訴機會,當事人只能寄希望于終局上訴來推翻,必然導致提交到上訴法院案件的潛在“擁堵”現(xiàn)象。中間上訴制度由于將錯誤在其出現(xiàn)的時候及時糾正,因而,無論最后作出怎樣的判決,它被推翻的可能性就更小,有利于維護裁判的穩(wěn)定性。
三、我國法律關于上訴時間制度的現(xiàn)狀與反思
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沒有對案件爭議焦點或先決性問題作出中間判決的規(guī)定,對于訴訟過程中的程序問題適用裁定或決定的方式加以解決。統(tǒng)觀民事訴訟法條的所有條款,可以說,只有對管轄權異議作出的裁定才允許中間上訴。至于其他,除財產(chǎn)保全與先予執(zhí)行裁定和回避與罰款、拘留決定之外,甚至連復議的機會都沒有,只能等待終局判決作出后再行上訴。民事訴訟法第153條規(guī)定,第二審法院對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裁判的上訴案件,應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原審法院重審。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意見》第181條的規(guī)定,審理本案的審判人員、書記員應當回避而沒有回避即為案件發(fā)回重審的重要理由。2007年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第179條更是將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回避的審判人員沒有回避以及違反法律規(guī)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明確增加為當事人可申請再審的理由。由此可見,對于上訴時間問題,我國更為嚴格的堅持終局判決規(guī)則,在某些重要程序權利方面,以申請復議或再審的形式加以救濟。
終局判決規(guī)則或申請復議及再審作為中間事項裁判錯誤的救濟途徑,極不完善也極不合理。首先,終局上訴不利于糾紛的及時、有效解決,有損司法公正。第一審普通程序所有事項得以全部處置的過程相當漫長,僅本院權力即可延長至12個月,再經(jīng)上級法院批準似乎可以無限期延長,⑥當事人的上訴權也隨之一再延期,實體權益處于極不確定狀態(tài)。其次,終局判決規(guī)則的嚴格適用,將有效阻止某些裁決受到上訴法院的復審。這是因為,只有可能影響案件正確裁判的裁判錯誤才被認為有足夠的偏見而有必要予以推翻。再次,發(fā)回重審或再審違反訴訟效率,與節(jié)約司法成本的世界趨勢格格不入。例如,如果法官駁回一項應予支持的回避申請,在對終局判決的上訴中二審法院可能會被迫發(fā)回原審法院重審,如此,原審對案件實質(zhì)問題的審理將全部付諸東流。更何況,發(fā)回重審和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不但不能適用簡易程序,而且必須另行組成合議庭,必然耗費驚人的訴訟成本。最后,申請復議的方式違反正當程序的法律要求。復議作為一種行政化手段,實際上只是一種內(nèi)部審查監(jiān)督機制,而并非訴訟化救濟途徑,缺失當事人雙方當庭對抗的訴訟本質(zhì),剝奪了當事人充分闡述自己意見、觀點的機會?!罢x不僅要實現(xiàn),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增設中間上訴制度,以更加公正的途徑實現(xiàn)對中間事項裁判錯誤的救濟應當成為我國當前立法的當務之急。
四、我國中間上訴制度的構想
中間上訴制度價值功能的發(fā)揮依賴于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立足于立法的科學化,未來的民事訴訟法應當增補中間上訴制度。當然,中間上訴制度并不是對終局判決規(guī)則的背棄,其適用應當相當嚴格。
(一)中間上訴制度的條件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中間上訴制度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中間上訴制度固然具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控制不當也會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即時上訴必然帶來上訴分割,存在成為當事人拖延戰(zhàn)術的可能。這不僅阻礙上訴法院以一種更加寬闊的視角對各種遭受質(zhì)疑的裁決進行全面審查,而且阻礙初審程序的迅速開展,損害初審法官的審判權威。因而,中間上訴的適用應當受到一定條件的嚴格限制:裁決錯誤須在初審法院審理的早期階段作出,否則,中間上訴即失卻存在的時機條件,難以發(fā)揮其機制功能。
(二)中間上訴制度的適用范圍
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由于法律文化傳統(tǒng)與價值理念的不同,允許中間上訴事項的范圍也各不相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钡?任何制度移植都應該結合國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間上訴制度的確存在潛在的風險,瑞典準予“中間”上訴的事項范圍過于寬泛,實踐難以把握。我國中間上訴制度的建立應當穩(wěn)妥、慎重,由于還處于初步探討階段,其適用范圍應當更加謹慎對待。借鑒美國的立法例,同時與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相銜接,對管轄權異議裁定的“中間”上訴應當繼續(xù)予以支持;考慮到其在發(fā)回重審理由方面的特殊重要地位,回避決定應納入準予中間上訴的適用范圍;對于財產(chǎn)保全與先予執(zhí)行裁定和罰款、拘留決定,鑒于現(xiàn)行復議救濟途徑的不足,雖然不能納入中間上訴制度的硬性適用范圍,但至少應當賦予法官準予中間上訴的自由裁量權。當然,關乎訴訟成敗的中間事項還有很多。至于其他方面,同樣應當賦予法官準予上訴的自由裁量權。
(三)中間上訴制度的程序設計
中間上訴程序大體上應與終局上訴程序相同,但又應當有所精簡。中間上訴應當設定為一項權利,當事人可以行使也可以放棄。為了督促當事人及時行使權利,充分發(fā)揮中間上訴制度的價值功能,法律可以規(guī)定當事人如果對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中間事項的裁決不服,應當在裁決作出之日或者收到裁決書之日起5日內(nèi)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原審應當以“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jù),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為由,中止訴訟。盡管上訴審原則上不得適用簡易程序,但中間上訴涉及的只是原審審理過程中的一部分具體問題,訴訟案卷只包括特定部分的爭議問題,更為簡短,因此,可以參照簡易程序,允許使用簡便方式審理,法庭調(diào)查與法庭辯論的時限也可靈活掌握。人民法院審理中間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0內(nèi)作出終審裁決,而且審理期限不得延長。
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奮斗目標以來,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已經(jīng)成為時代的主題與實踐的課題。終局判決規(guī)則對于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中間事項來說不僅嚴重浪費訴訟資源,影響訴訟效率,對當事人造成極大不公,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不利于糾紛的及時解決,因而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相悖。時代是向前發(fā)展的,法治進程也是如此。中間上訴制度作為一種前沿理論應當備受關注,以促進完善中間事項裁判錯誤的救濟機制。
注釋:
① [美]弗蘭德泰爾等.夏登峻等譯.民事訴訟法(第三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3—601頁.
② 羅結珍譯.法國新民事訴訟法.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頁.
③ 劉學軍譯.瑞典訴訟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192頁.
④[美]龐德.沈宗靈,董世忠譯.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55頁.
⑤ 波斯納.蔣兆康譯.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頁.
⑥ 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13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qū)徖淼陌讣?應當在立案之日起6個月內(nèi)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準,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準。”至于可以再次延長的次數(shù),法律和司法解釋都沒有明確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