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161-01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zhì)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課題。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tài),究其原因,雖說十分復雜,但教學內(nèi)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問題的主要癥結(jié)。正是由于語文教學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脫節(jié),缺乏現(xiàn)代生活氣息,學生缺乏自主的實踐,才導致了語文課堂氣氛的沉悶,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學生語文能力的局限,以致語文教學質(zhì)量適應不了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diào)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會,記得快,而且能夠消化吸收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才能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文結(jié)合筆者教學實踐,談了一些體會,以供廣大同仁商榷。
一、用精心設計的獨特新穎的創(chuàng)意導入新課
在不拘一格,詩情畫意的氛圍中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的開頭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一段充滿哲理或詩意的導語;可以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笑話或小故事;可以用一處特定的情境,還可以幾者相互結(jié)合,但是不論選取哪種方式都要切合文章的內(nèi)容。例如,在講授吳晗的《談骨氣》時,可以運用特設的情境,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國老板制造的罰跪事件中寧愿被開除也決不下跪,多數(shù)人贊揚這位青年有骨氣,然而也有一些人說:“只要有錢,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通過以上,學生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識,增強了學生裝對骨氣的認識又能鼓起學生學習這一課的勁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斷創(chuàng)新知識傳授方法,力求滿足學生求異思維需求
在變更求新中激發(fā)學習興趣,一個語文教師,如果講課講得使學生失去了興趣,尋肯定是令人痛心的事。因此教師應當根據(jù)不同的課文內(nèi)容,不斷改變授課方法,并在變中求新,以新穎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例如:教師在講《岳陽樓記》時,教師應當拋開古文串講的方式,用逐步提問題的方法如本文描繪了岳陽樓的哪些景色?作者通過寫哪些具體事物來寫景的?為什么同樣寫了岳陽樓的景色,給人的感覺不同呢?寫景的目的是為了什么?等等,學生為了找準找全答案,就會興致勃勃、積極主動地去研讀課文,這樣做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興趣,而且可以鍛煉他們綜合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效果非常明顯。
教師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其標志之一即看其講授的藝術(shù)(包括組織教學藝術(shù)和講授語言藝術(shù)),較高水準的講授能夠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厭學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師方面的因素,如講授語言枯燥無味,講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講,而忽視學生聽,長此以往,不但使本來就視語文學習為“苦”的學生產(chǎn)生不了興趣,而且也會引起“樂之者”的厭學情緒,這是一個值得語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問題。
那么,如何講究講授藝術(shù),培養(yǎng)學習興趣呢?現(xiàn)就語文基礎(chǔ)知識短文這些“趣味貧乏”、“教學兩難”的課型談談體會。教師應該在充分備課的基礎(chǔ)上,在課堂講授時注意講授方法和語言的藝術(shù)性。如在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人生》一課中,首先意識到像這樣比較抽象的知識,更應講究講授藝術(shù),先提出一個錯誤的推理,即“高塔”、“地洞”、“廣闊領(lǐng)域”、“工廠”四個毫不相干的事物不可能聯(lián)系在一起。當這一例子出示后,他們感到懷疑,“是不是老師講錯了”。借此機會,我又將這一推理以鄭重的口氣念一遍,頓時教室里笑聲四起。“是不是這個推理錯了呢?如果錯了,那么,它究竟錯在哪?”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幾個問題上來了,對“知其所以然”產(chǎn)生了興趣,隨后,讓學生再對照有關(guān)規(guī)則進行交流、討論,最后請一位學生口答上述問題。實驗結(jié)果證明通過好奇——自學——交流——解答這一活動過程,絕大部分學生不但對這一規(guī)則有了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調(diào)動了學習興趣。
三、多組織課外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它可以搭建展示個人風采的平臺,為廣大學生提供眾多的交流機會,培養(yǎng)人的合作精神,發(fā)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才能,提高人的綜合素質(zhì)。我們把語文課堂作為活動主陣地,組織了一系列深受學生喜歡的活動。
1.結(jié)合語文課文的活動。我們在吃透教材和學情的基礎(chǔ)上,針對每一篇不同的文章,巧妙的設計和安排語文聽說讀寫訓練,力爭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多參與活動。例如學習《羚羊木雕》,針對課后練習三的要求,把全班分成三個大組,甲組代表父母,乙組代表“我”,丙組代表萬芳,就該不該送羚羊木雕要羚羊木雕的問題,展開辯論。學習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文章沒有結(jié)尾,便訓練學生續(xù)寫。學了《皇帝的新裝》,就讓學生扮演文中角色演課本劇。學習了名人單元,就仿“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活動給課文人物寫頒獎詞。學習了詩歌《黃河頌》,就結(jié)合愛國單元開一次朗誦會。學習了《斑羚飛渡》,讓學生給獵人寫一封信。有時遇到自讀課,就讓學生做老師,自己備課,上課,體驗一把當老師的感覺,并寫《如果我來講這一課》和《聽…講課有感》全班交流?!ㄟ^這些活動的設計,即提高了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2.把握好綜合性學習。初一階段總共有12次綜合性學習,每一次的綜合性學習,我們都周密計劃和安排。就拿近期我們組織的活動做例子吧,第五單元的《漫話探險》我們就用了五節(jié)課的時間,提前一周分組并布置好任務,用三節(jié)課搞了三個活動:探險名人故事會、探險利弊談、野外生存招應聘活動,整個課堂學生興趣盎然,積極熱情不時響起掌聲和笑聲。活動后,又用兩課時作文來鞏固學習效果。第六單元《馬》,我們又布置了自己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以馬為話題的手抄報的作業(yè)。實踐證明,學生特別喜歡這些活動的開展。語文能力提高得也特別快。
3.抓好課前小活動。課前小活動猶如大餐前的一道開胃小菜,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緩解教師給學生帶來的壓力,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可活躍教室氣氛,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我們把這段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活動:或班級輪流日記展評、或“動力加油站——我喜歡的一則名言”或我喜歡的名人故事,或即興演講、美文朗讀、詩歌背誦、趣味故事大家講等,都收效頗好。
4.結(jié)合其他社會活動促進語文學習。家長會前,讓學生寫“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母親節(jié),讓學生回家做家務,并寫隨筆一篇,清明節(jié),學生寫“清明節(jié)的思緒”,下雨了,我們的作文就是以“雨”為話題……這些活動,學生都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不再頭疼作文了??傊?語文活動的開展,使語文不再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敵人”“幫傭”,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也得到了和諧統(tǒng)一。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在研究中深深認識到,語文教學關(guān)鍵是一個“活”字。教學模式活,教學手法活,教學活動活。能“活”字當先,不拘一格,語文課就能受到同學們的喜愛和歡迎,從而引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興趣。雖然我們的研究只是管中窺豹,但我堅信,付出終有收獲,工作不停,研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