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蒙
法國媒體借時佩普70歲去世時再談中國間諜案,又一次引起人們對80年代這個離奇案子的質疑。一個法國公務員、資深外交人員,竟然可以在當時還很“保守”的中國交上“女友”后偷偷向其提供機密文件,并不為上司所知,和“女友”交往十幾年竟然不知道其是男身,如此間諜罪只判刑6年,所有這些情節(jié),都只能用匪夷所思四字來形容。
如果這只是茶余飯后的閑談笑資,或僅僅是好萊塢電影的荒誕故事也就算了,但事實上西方社會對中國往往有些草木皆兵。這類故事在現(xiàn)實中不時出現(xiàn):前一時期,一位中國普通女留法學生因為沒有注意規(guī)定,將法國實習公司的一些材料帶回家處理準備寫論文,就被描繪成精通法、英、德、西班牙和阿拉伯五國語言、擅長黑客技術,成功侵入公司的電腦系統(tǒng)竊取大量商業(yè)機密的間諜。法國各大媒體當時都紛紛從這一角度來進行報道。法庭進行2年多的深入調查后,最終判決只是這位女學生違反公司保密規(guī)定,而非媒體一直大肆渲染的間諜。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媒體誤導對輿論和司法系統(tǒng)的重大影響。據(jù)稱在此事件之后,中國留學生找高科技公司做實習或找工作,都屢屢遇到障礙。
隨著中國經(jīng)濟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上升,“無孔不入”的“中國間諜”成了西方媒體頻頻炒作的噱頭,一起接一起聳人聽聞的間諜案情更成為刺激媒體興奮點,媒體的炒作也讓民眾潛移默化地給中國打上特殊的烙印,一旦有中國人涉及到違規(guī)操作,人們會立馬考慮到此人是否在偷竊情報。德國《明鏡》周刊更是直接拿中國文化開刀,污蔑中國就是間諜文化,暗指中國留學生和在外學者都是潛在間諜。要申請加入西方國家國籍的華人,都可能受到反間諜部門或情報部門的調查。西方一些普通人,也往往對華人有種種偏見和防范情緒。
但正如一些西方有正義感的人士所說,對中國間諜案的說法最終很少有事實根據(jù)。而媒體的不實報道,煽起的是公眾意識里對中國的敵意和反對。
事實上,從武器禁運、敏感高科技禁運到企業(yè)專利、企業(yè)機密的嚴格保護,到對海外華人的調查、華人進入敏感崗位的困難,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防范始終是非常嚴密的。同時,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西方情報部門更加強了對中國的滲透。美國、英國媒體都報道過這些國家的情報部門大量招聘對華情報工作的人員。
其實西方民眾完全沒有必要對中國如此警惕。中國數(shù)十年來和平崛起的過程已經(jīng)說明了,中國的崛起不會威脅到任何國家,而推動世界的和諧發(fā)展也需要中國的穩(wěn)定和強大。對于一些推波助瀾、煽風點火的西方媒體來說,首先糾正對中國的偏見,遵從客觀的原則進行新聞報道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為法國華裔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