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長江
安哥摁了一輩子快門兒。他的照片是國際級的,我打小就以他為偶像。后來竟認(rèn)識他了,才知他還有另外一絕活兒,就是吹牛皮。一吹就是幾個小時,有時岔路比較多點兒,吹著吹著自己也找不著北了。他吹得很順,但吹到紙面上就挺慢的,一篇干字文會折騰一星期,變成蝸牛了。但照樣很精彩,比如《從前有座山》是攝影界一代名文了。他吹得真誠嘛。
安哥的青春與“文革”搞在一起。他的青春故事,是本書吹得最精彩的,總讓人想起姜文兩部杰出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和《太陽照常升起》,就是那種明晃晃的超現(xiàn)實的感覺。當(dāng)然情節(jié)不同,安哥的農(nóng)場故事可能更精彩,比如他們在熱帶雨林里打著紅旗批斗游行的場景:
“……前景是站在河中的傣族男青年那刺滿佛教文身的裸體背影;中景是勐龍橋上我們那荒唐的游行隊伍;在橋那邊,河里蹲著一排正在方便的傣族姑娘,像一群浮水的小鴨子,她們也面向著勐龍橋望著我們;背景是美麗的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水……”
安哥當(dāng)時置身隊伍之中,但沒有相機去拍下來。他只能回憶這一幅畫面。這是一幅本應(yīng)莊嚴(yán)然而卻荒謬的畫面。革命隊伍莊嚴(yán),裸體與自然優(yōu)美,但當(dāng)隊伍遭遇后者時,就不知道誰革誰的命了。莊嚴(yán)變得荒謬,柔美的事物才真正是莊嚴(yán)。
沒拍下來,但安哥的敘述極有畫面感。他就是干這個的。另一個畫面是在廬山之下。那時節(jié)安哥的父母被下放到江西鄱陽湖邊的農(nóng)場里。他當(dāng)時是西雙版納知青農(nóng)場宣傳隊的角兒,請了探親假千里迢迢去江西看父母。傍晚,暗下來的天空成為安哥的幕布,在打谷場上,他讓父母坐在小板凳上,他又唱又跳,為雙親來了一場專場演出。
這一幕“漁舟唱晚踏歌圖”讓我感動得一塌糊涂。我的想象中,廬山也出現(xiàn)在這幅畫面里。他爸爸媽媽看著成年兒子跳舞時,是否比當(dāng)年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暢快呢?
童年、少年,在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父親有地位,是受命縫制第一面國旗的人。安哥是“紅旗下的蛋”,在最紅的紅心中孵化成長;青年,是“老三屆”的老大,南下西雙版納,置身知青史上最重要的一章;壯年,南下廣州工作定居,又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
安哥雖然嬉皮笑臉一些,但他暗藏著相當(dāng)?shù)臍v史感。由于經(jīng)歷與職業(yè),他不得不用相機和幽默去應(yīng)對歷史和生活。我為此寫過《在沉甸甸的歷史面前滑不溜手》,就是寫他用相機和瑣事與歷史“周旋”的人生本質(zhì)。他的攝影和故事都是一樣的風(fēng)格:作為個人,我在嚴(yán)酷現(xiàn)實面前帶點兒狡黠,但你這對手別想輕易溜走!現(xiàn)在總結(jié)起來,這可以叫“牛皮精神”,牛皮有韌勁,煮不爛扯不斷,又相當(dāng)靈活,反戈一擊時還可以套住你。安哥要出本“牛皮書”了,這叫做“我要抓住你的雙手,你這就跟我走!”報應(yīng)到了。
安哥的攝影和瑣事竟可以有“話語權(quán)”了,整得出來,還可以安慰別人。哥哥不是吹牛皮,一吹就吹出一本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