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豫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和諧社會中包含的種種關系早已存在于幾千年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之中,只不過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對他們做出的解讀有所側重而已。本文以傳統(tǒng)法律文化為切入點,探討它與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之間的聯(lián)系,并解讀它對和諧社會的影響。
關鍵詞傳統(tǒng)法律文化和諧社會構建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011-02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zhí)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一論斷的提出對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進步具有重大意義。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世以來,不同學者依據(jù)不同的學科背景,對其加以不同的解讀。筆者認為和諧社會的內涵十分豐富,具體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天人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群己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際和諧)。而將這些關系追根溯源,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早已存在于幾千年來傳承而至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之中。故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深入探討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影響。
一、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含義、源流及特征
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是中國自進入文明時代以來法律實踐活動及其成果的總稱,由中華民族特定的歷史性和民族性所決定,是我國自然經濟、宗法經濟結構和專制統(tǒng)治三位一體的社會生活的反映。
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源流及其演變:堯舜禹時代是中國法律文化的發(fā)祥時期,貫穿了“明刑弼教”精神;夏、商、周三代確定了“明德慎罰”的原則,注重“禮治”,使禮學文化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成為“制治之源”。到唐律已完成了禮法結合,禮的許多內容被直接定為法律,“七棄三法”、“八議”以及服喪制度等,確定了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倫理特質。中國封建時代的法律文化,形成于戰(zhàn)國秦漢,成熟于魏晉隋唐,發(fā)展演變于宋元明清,具有完整的發(fā)展脈絡與清晰的沿革線索。
關于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特征,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筆者以為我國古代法律是諸法合體、以刑為主的,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特征則主要表現(xiàn)為:
(一)和諧化
和諧化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天理、和諧是中國法律制度的靈魂。天人合一思想、民本主義理念、重合輕分觀念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著名論斷則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是以主張和諧為最高要務的文化。
(二)無訟觀
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上,這就意味著人和自然合二為一、不可分割。這一和諧思想也是他們解決一切紛爭的出發(fā)點。在社會關系領域,中國古代的和諧觀念演化為一個具體的原則,那就是無訟?!盁o訟”是我國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追求的最高目標,是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理想境界。
(三)倫理化
我國古代社會的顯著特點是家國一體化,這就意味著國政實為家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法觀念被引入行政領域,行使一方管轄權的地方官員通常被稱為是“父母官”。在對待民事細故的處理上,他們的斷案方式通常是“爸爸式”的管理,即在案情模棱兩可時對原告被告各打五十大板以為了結。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和睦相處的理念深入貫徹至法律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構成了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石,它強調人間的一切都應符合天意,天與人之間存在著相互感應,這一感應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天人合一思想有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觀點。儒家的天人合一講的是人與道德之天的統(tǒng)一,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之天的統(tǒng)一。本文主要探討儒家的天人合一觀點。
(一)理論溯源
“天人合一”源于周公的“以德配天”思想。在周公看來,統(tǒng)治者能否順利的取得政權并維持統(tǒng)治,關鍵要看他是否有德、是否能做到敬天、敬宗、保民。他的德行能否克配天帝,達到人與天的和諧統(tǒng)一。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從起源之初就與道德緊密相關。對這一觀點進行發(fā)揚深化的是孟子。天人合一在孟子這里主要表現(xiàn)為人性即“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比柿x禮智是上天賜予人類的,也是人類本身固有的,所以天與人合一。漢代的董仲舒在當時陰陽五行盛行的情況下,將孟子的義理之天的義理向宗教神學靠攏,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可以主宰人間的吉兇賞罰。天人合一發(fā)展至宋明時期達到頂峰,宋明理學使儒家學說更加哲理化。理學家把“天人合一”又向前推進一步,他們不再直觀地講“天”,而是把“理”(天理)或“吾心”(良知)作為最高范疇。
(二)觀點分析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天命觀的精華所在,也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價值觀念與精神境界的最高體現(xiàn)。豎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天道至上及天人和諧兩部分。
天道至上是天人合一的基礎。尊天敬天的觀念在中國由來已久。在原始社會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了解十分有限,人類敬畏自然害怕上天這一奇異現(xiàn)象在所難免。后來隨著奴隸王朝的轉換,春秋戰(zhàn)國社會的動蕩變遷,天的權威逐漸受到質疑。但后來儒家的代表人物將其進行改造加工,使上天的地位逐漸神秘化,以利于統(tǒng)治者維護統(tǒng)治秩序,使儒家的天命觀成為中國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思想貫徹至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法律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也可見一斑。
第一,在中國封建社會,立法的基本原則是法自君出。中國古代社會長期處于君主專制集權統(tǒng)治之下,皇權高高在上。在這種制度下,皇帝掌握這一切大權,言出即法,亦即“命為制,令為昭。”當法律與統(tǒng)治者意志發(fā)生沖突時,必須以通知者的個人意志為最高準則。但是君主則是上天派來統(tǒng)治人世的,即所謂的“君權神授”。因此,君主言出法立,君主的命令具有法律效力,臣民必須絕對服從。否則就是違反天意,要受到重罰。
第二,在執(zhí)法過程中,實行“秋冬行刑”、“災異赦宥”制度。西漢的董仲舒是天人合一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君主政治清明,上天就高興,就會降下祥瑞。反之,如果君主政治黑暗,上天就會震怒,就會降下許多譴責的征兆。基于天命不可違,封建統(tǒng)治者均以防止遭受天譴為最高行為準則。而對普通民眾的犯罪行為,他們則標榜“代天行罰”,認為秋冬氣候肅殺,執(zhí)行死刑敬順天時。
天人和諧就哲學意義而言是宇宙萬物與人類生存的和諧并存與動態(tài)平衡,以及人類與自然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周易上說:“天地人、三才也。”人源于自然,其理想目標是與天地融為一體,這是天人和諧的理想境界。為實現(xiàn)天人和諧,人們不得不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效法自然,不可逆天而行。無為而治,不必刻意追求有所作為。道家和儒家都認為最好的政治是無為而治。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鼻f子曰:“依乎天理,固其固然。”由此可見,道家主張效法自然,無為而治。儒家也不例外,孔子稱贊堯:“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彼詾閳蚴莿t天而治的典范?!皠t天”什么呢?正是主張無為而治。豏
第二,重倫理,守秩序。中國古代社會是典型的宗法家族和君主專制社會。親親尊尊的禮治觀念深入平民意識,教化人們遵守等級森嚴、尊卑有序的社會政治倫理秩序。這一秩序則是建構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天人和諧自然不可低估倫理法的教化功能。
第三,慎刑恤罰。慎刑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要求法官嚴格司法,不可違法用刑;而且要求被審訊人自己承認有罪或相關的犯罪事實。歷代統(tǒng)治者實行的恤罰和赦宥的刑事政策同樣能證明這一思想。
三、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念,是孔子的一種思想方法,也是一種重要的方法論和處世哲學?!墩f文解字》曰:“庸,用也?!薄爸杏埂奔础坝弥小?也就是掌握恰當?shù)陌l(fā)分寸,用恰當?shù)姆绞?、方法和尺度來修身、治世。而“過”與“不及”都是對它的偏離。根據(jù)儒家對中庸精神的論述,可以將這一思想歸納為四項,即適中、中正、中和、時中。
中庸之道作為一個方法論原則,它有廣泛的適用領域。在政治領域,它表現(xiàn)為寬猛相濟、德主刑輔的治國思想。適中的思想并非德刑并用而是德主刑輔?!短坡墒枳h》在開篇《名例》篇中說:“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边@句話也就是說德禮是政教的根本,刑罰是政教的服從。道德是社會調整的主要手段,法律只是輔助手段。刑罰的適用必須建立在德教的基礎上,在道德教化難以取得相應成效時才采取刑罰。在德刑關系上,德教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儒家思想主張為政以德,首先提倡仁政,反對暴行;其次重視道德教化。在使用效果上,刑罰是懲罰于已然,而德教卻能“止邪于未行”,防患于未然。
中庸之道適用于法律領域,表現(xiàn)為立法上的連續(xù)性和司法上的公正性。中和體現(xiàn)了中庸思想的和諧及協(xié)調一致。這也意味著實務之間的斗而不破,相互妥協(xié)。中和才能穩(wěn)定,在立法上要注意尋求各種不同利益的平衡點。既要確保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與整體利益,也要適當考慮人民大眾的相關利益。中國古代成文法自《法經》始,歷經秦漢、隋唐及宋、元、明、清,歷朝歷代在開國之初都要頒布新法,以示天下。后朝的君主可能對前代的法律有所損益,但重刑輕民這一基本格局一直未變。法律的這種衡平性和穩(wěn)定性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以國家意志的名義實現(xiàn)自己的階級利益。
中正則是要求司法公平,不枉不縱,不偏不倚。古文的“灋”字,本身就有“平之如水”之意。中庸之道表現(xiàn)在司法領域,則強調了刑罰公正問題。中國自古以來的以命抵命觀念就是古人尋求刑罰公正的最佳體現(xiàn)。儒家的司法思想體現(xiàn)了一種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這與今天我們和諧社會的構建理念不謀而合,這樣,一種公正的立法觀和既充滿人文關懷又強調刑罰公正的司法精神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豐
天人合一的觀點和中庸思想不僅使我國封建時期的法律擁有極大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同時也導致了歷代統(tǒng)治者以“和息”、“無訟”為他們法律統(tǒng)治秩序的最高要求和終極目標。這些同樣對我國現(xiàn)代法制產生了重要影響。無論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簡單樸素的報應觀還是避免訴訟、重視調解、息事寧人的司法理念都是這一法律文化影響的延續(xù)。為此,我們必須對這些觀點加以重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好的為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