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第一批競拍油田分布圖
伊拉克原油產量30年走勢圖
單位:百萬桶/天
本報駐伊拉克特約記者 程 毅 本報記者 劉 揚
伊拉克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在伊北部石油重鎮(zhèn)基爾庫克,只要你用棍子在地上敲兩下,便會噴出與石油伴生的天然氣。伊北部油田上,熊熊大火已經燃燒了上千年,但豐沛的資源帶給伊拉克人的并不只是財富。30年的戰(zhàn)亂、國際制裁和社會動蕩,使得伊拉克這個曾經的產油大國滿目瘡痍。經過漫長的籌備,伊拉克啟動石油國有化37年來首次油氣田公開對外招標,伊拉克政府希望借助外資,重回產油大國之列。
石油產量折射國力興衰
據伊拉克官方公布的統(tǒng)計數字,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55億噸,約占全球總儲量的10%,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3.17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2.4%,位列全球天然氣大國第10位?!昂诮稹痹挂晾顺蔀橹袞|地區(qū)富甲一方的經濟和軍事強國,也成了這個海灣國家數十年來戰(zhàn)亂不斷的禍水。1980年爆發(fā)的兩伊戰(zhàn)爭持續(xù)8年。1990年8月2日,因石油引發(fā)爭端,薩達姆舉兵攻陷了科威特,由此引發(fā)海灣戰(zhàn)爭,重創(chuàng)薩達姆政權,之后聯(lián)合國對伊實施了長達13年的國際制裁,嚴重打擊了伊拉克的石油生產。2003年,美、英等發(fā)動對伊拉克戰(zhàn)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使伊拉克再次陷入了長達6年的戰(zhàn)亂和社會動蕩,導致國內石油業(yè)“幾近癱瘓”。
伊拉克近30年的石油產量走勢圖可以看出這個中東石油大國的“坎坷命運”:兩伊戰(zhàn)爭前,該國石油日產量曾一度達到350萬桶;兩伊戰(zhàn)爭期間石油產量直線下滑,并保持低迷狀態(tài);兩伊戰(zhàn)爭結束和海灣戰(zhàn)爭打響之前的短暫時間,伊拉克石油日產量恢復到300萬桶以上;海灣戰(zhàn)爭結束后由于開采設備嚴重被毀和聯(lián)合國制裁,伊拉克石油日產量驟跌至30萬桶;1996年12月安理會第986號決議實施后,石油生產開始恢復,曾一度回升至每天250萬桶;2003年,由于戰(zhàn)爭及戰(zhàn)后破壞活動,伊拉克石油生產能力急劇下滑;戰(zhàn)后其生產能力逐漸恢復,但受安全局勢影響,日產量一直沒有恢復到戰(zhàn)前水平,目前為日產230萬—240萬桶之間。而沙特的石油日產量已達到960萬桶。
伊拉克石油民族主義崛起
伊拉克的石油出口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95%以上,沒有石油產量的提高,戰(zhàn)后重建一切都無從談起。經過漫長的籌備,伊拉克啟動石油國有化37年來首次油氣田公開對外招標,首輪對外競拍的油氣田包括6塊油田以及2個氣田,這6塊油田的探明儲量約為430億桶。伊拉克石油部長沙赫里斯塔尼表示,希望通過伊拉克石油的公開招標,將伊拉克2017年的原油日產量提高到600萬桶。
6月30日,通過資格初審的31家外國石油巨頭齊聚巴格達,然而,這場國際石油界的盛宴卻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以絕大多數石油巨頭的敗興而歸收場——競標8塊油氣田的31家國際油企中,只有BP和中石油的競標聯(lián)盟最終獲得了其中最大的一塊魯邁拉油田,其他油氣田均流標。原因是外國公司對每桶石油的服務費的報價遠遠高于伊拉克政府開出的價格水平。BP和中石油獲得的是20年期的服務協(xié)議,它們將獲得每桶石油2美元的服務費。英國石油和中石油需在未來6年內將魯邁拉油田的日產量提升至285萬桶。
縱觀此次公開競標始末,外界普遍反映伊拉克政府開出的條件過于苛刻:國際石油公司必須全資投資油田項目,但卻必須跟伊國有的石油公司合作開發(fā)油氣田,并且共同管理。除去稅費以及和伊方分享的利潤,外國石油公司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專家一致認為,此次油氣田競標的合作方式凸顯了伊拉克“石油民族主義”的崛起。
對于油氣田公開對外招標,伊拉克各界也傳出了不少不滿聲音。企業(yè)界認為政府將國家資源置于外國公司的掌控下,威脅國家安全;議員們則說,擔心開發(fā)石油的巨額利潤被外國公司拿走。伊拉克政府調整了油氣田招標的方案。分析認為,此次通過這種“服務合同”合作方式,伊拉克既獲得了外國公司先進的技術、管理和資金,有助于伊拉克提高原油出口,又同時牢牢控制住了國家的資源,將絕大部分利潤留在了本國,事實上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伊拉克自身的利益。
伊拉克能否改變原油版圖
前世界銀行顧問、伊拉克石油專家薩拉馬曾對英國《獨立報》說,如果美國和英國沒有出兵攻打伊拉克,現在的國際油價不會高于每桶40美元,因為伊拉克是產油大國中,唯一有充足儲備以增加產量的國家。在伊拉克啟動對外招標后,各方都在預測伊拉克一旦重回產油大國將對國際油價產生多大影響。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管清友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國企業(yè)參與伊拉克油氣田開發(fā)存在各種風險,但伊拉克有重回產油大國的現實需要,因此一旦伊拉克油田開發(fā)步入正軌,它將會對國際原油市場造成一定影響,一定程度上緩解國際原油需求增長和油田衰減的問題;但從長期來看,由于面臨著多種制約因素、產量恢復有限,恐怕難以改變國際原油版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建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伊拉克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引發(fā)的社會動蕩、內部在政治權力和石油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以及宗教派別之間的矛盾都是可能會對外國企業(yè)投資帶來風險的不確定因素。目前,伊拉克中央政府與北方半自治的庫爾德自治區(qū)政府圍繞伊北方石油重鎮(zhèn)基爾庫克的油田歸屬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在伊拉克不同教派之間的權力分配帶來的矛盾依然很嚴重。伊主要的石油資源都掌握在什葉派和庫爾德人手中,遜尼派手中的油氣資源很少,這就帶來油氣項目開發(fā)之后的利益如何分割的問題。這必須有強有力的政府來推行分配政策,但是現在伊政府想要完全控制局勢還需要一段時間。此外,目前在伊拉克新的《石油法》尚未出臺前,任何油氣田招標必然都充滿了不確定因素。
外界對BP和中石油以每桶服務費2美元的“低價”拍下油田是否會虧本也有諸多猜測。據《環(huán)球時報》記者了解,伊拉克石油部公布的“近乎苛刻”的超低服務費,其實是根據成本測算出來的。接受這個價格水平的外國公司的利潤會被大大壓縮,但絕非無利可圖??紤]到伊拉克石油開采成本的低廉以及石油儲量的巨大,總體算下來也是不小的回報。李偉建表示,雖然中石油這次所簽協(xié)議的利潤很薄,但是以伊拉克的石油蘊藏量來說,其潛力十分巨大。管清友則認為,中石油和BP聯(lián)手開發(fā)伊拉克油氣田經濟上是否劃算現在很難說,這次只是試探性的進入市場,背后可能有實現雙邊能源外交和政府戰(zhàn)略意圖的考慮。據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伊拉克的石油開發(fā)和生產成本是全球最低的:北部基爾庫克油田每日增加100萬桶的石油產能只需投資7.5億美元;南部魯邁拉油田每日增加100萬桶石油產能需投資16億美元。此外,多年的戰(zhàn)亂和國際制裁導致國內大多數的油田都沒有開始大規(guī)模開發(fā),該國油田實際利用率很低??梢灶A見的是,一旦伊拉克政局和安全形勢的不斷好轉,國際石油公司將加快進軍該國石油資源的步伐。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在短期內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鑒于目前諸如沙特等世界產油大國的主要油田的產量都已經開始出現下滑,而全球第二儲量的伊朗卻因為地緣政治因素遲遲未向西方投資者敞開大門,以及伊拉克是目前唯一一個不受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石油出口配額限制的國家,伊拉克恢復產油大國地位,并對國際原油市場版圖以及價格產生重要影響將僅僅是個時間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