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榮
[摘要]目前,小小說在文壇空前活躍,可以說精品不斷,其中廣西“小小說桂軍”主將李家法的創(chuàng)作成就十分突出,他的一些作品堪稱經(jīng)典,他總是將目光瞄向最簡單的生命,用厚重的筆去展示社會底層的人對人生的理解,尤其強調(diào)人心的公正對弱小生命的體恤意義。因此,研究李家法的小小說不僅對拓展小小說的創(chuàng)作題材有價值,更對促進廣西小小說創(chuàng)作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小說;李家法;公正;善
李家法應該算是廣西“小小說桂軍”的主將,他是一個有很豐厚社會生活積累的小小說作家,他觀察社會的目光十分敏銳,尤其能夠從最簡單的生命現(xiàn)象中發(fā)掘出最深刻的社會內(nèi)涵,展示社會下層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從而引領讀者將目光投向“地下”,進一步去思考生命關懷的大課題??疾炖罴曳ń鼛啄甑淖髌窌l(fā)現(xiàn),他特別強調(diào)“善”的本源價值,李家法眼里的“善”其實就是人心的公正,以公平心對待一己之外的任何生命。當人心真正有了一份寧靜與平和,就不會拿出高傲的姿態(tài)去看視表面軟弱的生命,這時,生命才會實現(xiàn)“共和”——人與人的“共和”,人與自然生物的“共和”。所以,李家法的作品更看重對生命的理解,而這又與“小小說桂軍”的后起之秀張弘對生命的闡釋有所不同,李家法強調(diào)“善”在生命間相互體恤的意義,這是對社會觀察后的思考所得??梢詮南旅鎺追矫鎭砝斫?。
首先,李家法認為公正是“善”的本源,也是對生命的最好體恤
“善”究竟意味著什么,是對乞者施舍面包或收留流浪貓狗那么簡單嗎?李家法有自己最簡潔,最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善”是人的一種素質(zhì),是用公正心對待一切生命的人生境界,大善就是一顆公心。然而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能真正進入這樣的生命境界呢?正如他筆下的《啞佬三》,一個簡單的小山村,一群簡單的人,同處于社會生命的最底層。在這樣一個本該“至善”的環(huán)境中,卻生長著人性中的大“不善”——以貌取人,恃強凌弱。啞佬三近于雨果筆下的卡西莫多,在小村子里無緣由遭人鄙棄,僅僅因為他的啞和丑。沒有人在意他的存在,甚至沒有人愿意同他說一句話??墒撬质沁@個環(huán)境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仵作”,為那些鄙視他的人打理最后的“行程”,他很投入地工作,用心為亡故的人梳洗打扮,視逝者如生者,而且還要“引哭”,“兩行濁淚在難看的臉上越發(fā)的邋遢,惹得奔喪的親朋好友天昏地暗地號啕,給出殯造了鉛沉沉的肅穆”。他在用最虔誠的心對待每一條遠行的生命,這是對生命的至高尊重。在喪事完畢主人家拿出“利市袋子”給他酬勞費時,他抽出很少的一部分,把多數(shù)退還給主家。此舉不過是想換回人心的一點點公正,他需要村人的理解與尊重,哪怕是一點點的平等看顧。所以,當村子里最有威信的土郎中坤爺為他治過一次背癰后,坤爺就成了他心目中的至圣。可是,人心竟是無可想象的難測,啞佬三的生命在眾人的眼中終是最卑微、最簡陋的,簡陋到?jīng)]有人為他說句公道話,在那場一百元與五十元的紛爭中,人人指責啞佬三倚仗殘弱,訛詐別人,甚至至圣的坤爺也在吸了小賣店主一支最好的煙后扔出一團冰冷:“啞佬,你別鬧了,快回去。”一句話判了啞佬三的“死刑”。一顆簡陋的靈魂徹底死滅了,用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表達對不公允人心的絕望和蔑視。這是心靈深處的哀鳴,是否撼醒了那些麻木而偏愚的靈魂?回答永遠都是否定的。
不信嗎?看看我們的身邊,有多少人在漠視簡單生命的存在?對乞者的呵責,對殘障者的嘲笑,以自己高傲的心對待他人的不幸,以麻木不仁的眼睛看視遭受磨難的生靈。如此,李家法的筆告訴我們,善,就是對人心公正的一種呼喚,失去生命等同的價值觀,任何人的“善”都是最虛偽,最無力,也最沒有價值的內(nèi)容。因此,可以說李家法找準了人性的致命弱點,他把公正作為“善”的本源,實際上就是對現(xiàn)代人虛妄價值觀的一種批判,所以,李家法拓展了人們認識自身的視野。
其次,李家法認為以公正為基點的“善”才是調(diào)整人們關系的衡器
世界有自己的運行邏輯,而這樣的邏輯經(jīng)常不是為蕓蕓眾生設計的,卻時時左右著眾生的一切。權(quán)力,無論大小,不管公權(quán)還是族權(quán),都可能去指揮著弱小者按照利于權(quán)力執(zhí)行者的意愿去行事,李家法的目光永遠在關注最瘦弱生命在被他人操縱生命時的內(nèi)心感受。
世界總是不均衡的,人心經(jīng)常是不公允的,當一些人用外強中千的強大去脅迫弱小者時,簡單的生命也會吶喊,會用屬于自己的語言去解釋自己的人生感覺。于是我們?nèi)プx《值年》,去體驗權(quán)力威嚴下,弱小者向強大宗權(quán)的挑戰(zhàn)。幾千年沿襲下來的宗法觀念在古老的鄉(xiāng)村左右著很多人的思想和行為,然而,存在未必就意味著合理,當宗權(quán)蒙上了時俗的以窮富為標準去評判尊卑等級的灰塵之后,歷朝歷代被奉為至尊的族規(guī)也失去了最暖人心的公正性,必然遭質(zhì)疑,必然遭唾棄,必然失去以“善”為核心的凝聚力;宗祠也必然成為母豬的閨房。這時,被宗權(quán)欺凌的弱小者要說話,于是德農(nóng)拒絕值年,拒絕作宋家子孫,并且背井離鄉(xiāng)。尊嚴戰(zhàn)勝宗權(quán),這時候,宗權(quán)就成為祠堂上空飄蕩的一面破旗,失去了威嚴和神圣的力量,而尊嚴成為寫家筆下最精彩的內(nèi)容。這里,德農(nóng)對族規(guī)的抗爭依然是對公正的呼喚,當宗權(quán)不能對全體族員實施“守仁護愛”時,它就不能平衡大家族內(nèi)部的關系,那么宗權(quán)的代言人“七爺”只能閉嘴。
事實上,真正的“善”總是在實施護愛與體恤,假如能夠以己之心推他人之腹,用自己最真實的感覺來考量別人的心理體驗,那么,公權(quán)才最有威嚴,公權(quán)的執(zhí)行者才會獲得最大的尊重。《一只黃蜂窩》,一個貌似荒誕的小故事,人們可能在笑聲中讀完,但掩卷之后卻有深刻的內(nèi)容在眼前,我們不禁要問;有多少時候公權(quán)因為消磨在對捅馬蜂窩的“意義”的探討中失去了威信?公權(quán)的執(zhí)行者如余主任之流也在如此行使公權(quán)的過程中失去了尊嚴。所以,假如缺失了“公正”,公權(quán)的執(zhí)行者就不能用心去體會普通生命的真實感受,老古和小陳這樣的小職員必然會有對余主任那種領導的憤懣,那么,余主任的權(quán)力必然無法戰(zhàn)勝黃蜂窩。因此,小陳“越想越惱,越惱越躁”,憤而捅下黃蜂窩。我們看到公權(quán)無法解決實際問題而抵不過小人物的私己行為時,是否會想到某種程度上公權(quán)也在遭質(zhì)疑?這樣說來公正地體恤他人才是實施公權(quán)的基礎,也是對公權(quán)的最大尊重,更是人性“善”和公權(quán)“善”的體現(xiàn)。
所以,說到底李家法是在強調(diào)公正的“善”才是調(diào)整人們關系最有說服力的工具,除此,任何權(quán)力都要被輕視,任何權(quán)力的執(zhí)行者都要遭謗怨。
再次,李家法認為公正“為善”是人人心知肚明的內(nèi)容,因此,那些逾越了公正的人,必然受到“善”的責罰
人類文明發(fā)展到產(chǎn)生了大規(guī)模族群,必然就誕生了約束人行為的通則法規(guī),也許是道德,也許是衡量人行為的一種潛在的標準,更有人為制定的法規(guī)律條。從幾千年人類文明積累下來的內(nèi)容看,“善”始終是做人的通規(guī),而公正是做人的基礎。不僅如此,善行必然收獲善德,惡行必遭惡果的觀念通常也是俗常人信奉的法則。然而,有些
人因為失去了公正的心,以公眾利益為犧牲品謀取自己的利益,行了“不善”,內(nèi)心由是而忐忑,為人的通規(guī)總像一柄尚方寶劍高懸在他的頭頂,惶惶然而惴惴然。由此,我們看到《奇疾》的內(nèi)容時就不會為那里頗具懸疑色彩的情節(jié)而驚詫好奇。
在這篇極精短的文字里,作者的鋪墊十分仔細,從法院新調(diào)進機關的郭扁得到了局長的特別看顧,“局長一有空就叫他上局長室,專門打聽法院審案的事情?!倍庥质莻€說話很會造勢的人,于是就有了他天花亂墜活靈活現(xiàn)吹噓死刑犯刑場行刑場面的表演,也有了局長十分專心投入傾聽的情態(tài)。終于,郭扁的表演過于成功,局長的傾聽也過于投入,二人都陷入情境中。郭扁的輕輕一戳導致局長應聲倒地,從此染上無醫(yī)可療的奇疾。作品十分清楚地告訴大家局長確實沒病,一切最先進的科學醫(yī)療儀器都可證明。卻又真正有“病”,無法忍受的“痛”和駝得像羅鍋的“背”也可證明。于是所有的讀者心里都十分清楚,局長的“病”源于“心”,一個人如果背叛了公正為人、公正行使權(quán)力的人類通則,即使可以無視法律,但是內(nèi)心里他還是要用一種俗眾通用的“善”的標準去考量自己,正是大眾所認可的“做了虧心事害怕鬼叫門”的“潛意識”在糾纏著局長。
所以,李家法在這里并沒有僅僅從法律層面去闡釋社會眾生相,而是從每一個人本底對“公正”與“善”的認同來揭示行“惡”者內(nèi)心的虛弱。
最后,李家法認為“善”的公正要付諸一切生命,生命間才可能實現(xiàn)相互的體恤
李家法展示人的“公正”與“善”是對“大生命觀”的詮釋,他眼里人的“善”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眾生——人,和人之外的生命。人如果能夠以公正心對待自然生命,那么,人的心靈就走上了對生命認知的制高點。對人的尊重是人的一種自然心,對人群中弱勢群體的尊重取決于人的悲憫心,當人能夠以平視的目光去看待周圍生物的時候,人才大徹大悟,也才有了智慧心。
李家法當然是智慧的,其目光由人而自然生命,于是,我們的心就會隨著他的筆去關注老薩和黃毛。表面上看,老薩與黃毛之間不過是主人與寵物的情感,細細品味,才會讀懂那種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實際上老薩和黃毛是真正的知音,黃毛救過老薩的命,老薩為了黃毛的生存而選擇了清貧。在人與狗之間,心與心在交流,彼此能讀懂的是心靈的語言。所以,面對老薩日漸窘迫的生活,黃毛再也不要做他的累贅,選擇了自殺來解脫老薩的困窘,于是老薩老淚縱橫。這時,我們看老薩和他的狗的情感交流,能把黃毛僅僅看成是寵物嗎?因為心的公正,人讀懂狗并尊重狗,也因為“善”心的公正,人換回了狗的理解,人與自然生命的交流其實就是如此簡單。
縱觀李家法的創(chuàng)作不難發(fā)現(xiàn),他始終在關注人心底最簡單最直接的內(nèi)容——善與公正。他總是能找到獨特畫面去描繪“人心”。所以,李家法的作品很好地體現(xiàn)了小小說批判社會,展示人性陋點,關注弱小生命,發(fā)掘生命亮彩的特點??梢哉f他是一位闡釋社會和生命十分老到的作家,他的筆調(diào)親切而自然,帶給我們最真實的生命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