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萬作
看《譚滌非畫集》,被其精美的設(shè)計所吸引。這本冊子以白色為基調(diào),封面只有作者題寫的書名與畫作《蔬香圖》局部,字與畫之間留有大量的空白,看似惜墨如金,卻給了讀者足夠的品味空間。古人在做神圣莊重的事之前必焚香沐浴,以示重視。讀譚老的畫集,我就有這樣的感受,但我已經(jīng)顧不上走那些繁文褥節(jié)的過場就直奔主題了。畫集共121頁,沒有版權(quán)、書號、定價、前言后序之類的瑣碎,所使用的紙張十分考究,一色的寬25cm、長30cm的250K豪華銅板紙,纖塵不染,冰潔玉潤。畫集印數(shù)不多,只作饋送。獲贈者皆以珍品收藏。
打開畫集,就如同進入到繽紛的藝術(shù)天地,那些靈動在紙上的花草石木、蔬果藤蔓、沉魚落雁、鳴蟬走獸,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我透過這些凝聚著大師甘苦的心血之作,窺見到一位畫家的智慧、哲思,以及用情萬物的博愛。譚先生得“道法自然”之精髓,寓意于物,以微見著。觀《蔬香圖》,就讀到了作者采菊東籬、悠然自得的恬淡情懷。畫中時蔬如新,暗香浮動,芋葉上稍縱即逝的秋蟬,栩栩靈動。蟬,畫之眼也!整個畫面因蟬的存在而雅趣橫生。隨后作者利用題跋在“補空”上做足了文章,他從彭澤令陶潛守拙田園的閑情逸致,到“儉以養(yǎng)廉,淡以明志”的人生感悟,再到典故“芋之香”的聯(lián)想,使得“蔬香”這一主題躍然紙上,讓人回味無窮。
譚老筆端的“一丘一壑、一花一鳥”,盡見精深智慧、人生真諦、處世哲理,在似與不似之間,演繹精妙。正所謂:“青青翠竹總是身法,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奔幢阍谌钨F州國畫院花鳥畫創(chuàng)作室主任期間,作品多次出國展出之時,亦達到“心無掛礙,空諸一切”的境界,身外的名利得失早在的國畫藝術(shù)交流過程中化作云煙。他的《冷月無聲蛙自語》就對這種心態(tài)作了透徹的診釋:畫面中溪流半彎,靈蛙兩只,月隱浮云,雨潤幽竹。構(gòu)圖清新婉麗,墨色濃淡相宜,意境深邃悠遠。作者心語,盡在題跋:“風(fēng)聲雨聲蛙聲禪聲入斯門千聲寂滅;云色月色竹色景色到此地眾色皆空?!苯又衷疲骸霸掳罪L(fēng)清,聽蟬鳴蛙鼓,拋卻幾多煩惱;紅塵遠隔,來此獨坐,領(lǐng)悟人生況味?!蔽移纷x此畫良久,不禁感慨方端:想人世間的恩怨得失,愛恨情仇,終將煙消云散。我以為,一幅好的作品,不單是賞心悅目,更重要的是給人以聯(lián)想、以啟迪、以回味,正如作者所云:“妙處難與君說。”
譚老的作品是大雅,也是大美。整個畫集自始至終貫穿著他的美學(xué)思想。他的靈感來自對生活的觀察、感悟、理解,然后以獨特的視覺,通過筆下所描繪的景物深情地表達出來,給人以藝術(shù)的享受與熏陶!他的《清江月鷺》,一片月光葦影,幾只白鷺,棲息于江岸孤嶼,所勾勒出的意境高渺而空寂,讓人從中感受到江天萬里,孤月高懸的自然至美。他的《籬落秋光》,構(gòu)思別致,宛然如詩。秋光,即秋天的色彩。此刻畫家眼中的秋光,就是那綻放在東籬一隅的菊花。菊是濃縮了的秋色,菊是詩化了的秋韻,菊是綻放著的秋情!宋·史鑄詩云:“東籬黃菊為誰香,不學(xué)群葩附艷陽。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處作孤芳?!弊T老作畫的雅與美,還體現(xiàn)在題跋的運用上,這得益于他的書法功底。比如《清茗悠韻圖》,畫的是假山盆景、水仙蘭草、紫砂玉杯,布局巧妙和諧,畫面清新淡雅,給人以幽香縷縷、茗韻悠悠的美感。畫中的四闕題跋,書法峻秀飄逸,文氣連貫酣暢。作者首先通過“品茗悟道”,悟出了“茶佛一味,禪茶一味”的玄妙。接著娓娓道出“六清”畫境,即:山之清幽、泉之清冷、茶之清香、心之清閑、器之清漂、侶之清高。最后“補詩”二題,即元·倪瓚的“香魂莫逐冷風(fēng)散,擬學(xué)黃初賦洛神?!彼巍埿⑾榈摹坝駢睾队痴嫔F閣云窗立半身,可但凌波學(xué)仙子,絕憐空谷有佳人?!闭麄€畫面本就閑適散淡,再以“滌非”二字落款,更是雅從中來,凸顯遠離俗世的清凈與高潔。
我讀譚老的畫,就如同讀一則童話故事、一種人生哲學(xué)。有些畫面,看似不經(jīng)意間的勾勒,實則是深思熟慮過后的揮灑。比如《移從月里來》就賦予了童話之美:此畫以竹籃白菜為襯托,一黑一白兩只兔子,相互依偎,一如久別重逢的情侶,嬌態(tài)可掬。因為“月里來”,人們想到了月宮玉兔,想到了嫦娥,想到了后羿,想到了那久遠而凄美的愛情故事……又如《魚我所欲也》則是一幅極具幽默感的“貓魚圖”,頗讓人玩味。畫中貓威如虎,貓眼圓睜,狡黠凱覦著那條懸掛著的魚。作者“魚我所欲”之主題,就昭然于那兩只炯炯有神的貓眼。貓眼中的“魚”就如同人眼中的“欲”,是一種誘惑,也一種渴求。畫作構(gòu)圖之簡潔,寓意之深刻,不亞于漫畫家們的機智與尖銳。我透過“貓眼”,讀到了“希望與貪婪”、“取之有道與不擇手段”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tài)。
譚老是一個有社會責(zé)任感的畫家,他的作品多是以大觀小、小中見大,讓畫作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如《育雛圖》、《教子圖》、《德禽圖》等。他在描繪物性之美的同時,揭示著人世間的大愛與真情。他的《天倫樂》、《河池雙鷸》、《微雨禽鳴》就給人以這樣的感受。人與自然的情感是相通的,正所謂盡人性以盡物性,盡物性以“參天地之化育”。譚滌非先生對自然造化的感悟,得益于老、莊哲學(xué)及禪宗思想的影響,他的作品的生命力,就體現(xiàn)在寓人性美于物性美。當(dāng)他以細膩的筆觸,專注地構(gòu)思他的作品的時候,他的心早已與所寫之物融為一體了,他的思維在枝枝蔓蔓間游走,于是,素潔的宣紙上就有了奇花異草的幽香,就有了蜂忙蝶逸的羽翩,就有了蟲鳴蛙鼓的天籟,就有了飛禽走獸的生動,就有了春華秋實的喜悅,就有了讓人沉醉的萬千色彩。
竊以為,《譚滌非畫集》本身就是形象化了的唐詩宋詞,我從《花蔭鳴雛》中讀到了李白“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的幽稚;從《草蟲紙上作秋聲》中讀到了杜牧“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的意韻;從《東籬秋思》中讀到了李清照“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婉約;從《長空一擊》中讀到了蘇東坡的“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氣勢……可以說,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讓人萌發(fā)詩意的聯(lián)想,這得益于他將嚴謹治學(xué)的態(tài)度與浪漫主義思維的有機交融。我國自古有畫與文、畫與字同源之說,從戰(zhàn)國至漢、魏、六朝的人物繪畫,到隋、唐、五代、兩宋的山水花鳥,再到元、明、清的寫意畫風(fēng),可謂源遠流長。國畫強調(diào)“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追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涞木辰?,這些都始終離不開一個“雅”字。就如同論語的雍容、詩經(jīng)的無邪、楚辭的華麗等諸般大推。作為畫家,譚老的雅趣就沉淀在他的文人氣質(zhì)里。他通常以畫面上的詩文跋語,表達自己對生活、人生及藝術(shù)的摯愛,其作品亦融詩、書、畫、印于一體,不僅畫面清新典雅,文墨飄香,還使主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深化。
畫集里的閑章亦有極高的藝術(shù)造詣,作者不是簡單的漢字臨寫,而是通過雕戳鏤磨,將思辨、頓悟、靈感、情致傾注于頑石,當(dāng)那凝聚心血的印色在宣紙上留下殷紅的辰砂時,你不能不為眼前或陰或陽、或疏或密、或濃或淡、或盤或曲、或方或圓的“中國印”而怦然心動。畫面中那些凝重如磐石、纖細若游絲、蜿蜒了以蚺蛐的漢字圖案,極耐人尋味。只有細細品讀,方解個中深意:如《不阿世》表明的是不曲從、不迎合的超然心態(tài);而《禪趣》則道出了禪畫一體的感悟。作者將《得意忘形》釋為“有形則盡失其意”,將《歸于樸》釋為“源頭即盡頭”,皆妙在其中。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閉門思畫》,該作品為長方形四字重疊,一體渾然,猶如樓臺拔地而起。絕妙之處即為題頭上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标淌獾脑娋涫沟谩伴]門思畫”這一主題大大的延伸與升華了。獨上高樓即閉門,望盡天涯路即思畫,登高望遠,正是目窮千里,視野開闊,心胸曠達的寫照。
常言“畫品即人品”,作為名家,譚老不屑于藉畫集將曾經(jīng)的榮譽與現(xiàn)在頭銜羅列示人,有那一幅幅讓人賞心悅目,悠然神往的畫作足矣。吾乃蓬篙俗人,豈敢庭前妄說大師之作,能夠領(lǐng)悟一二,已屬萬幸。只是在我的眼里,《譚滌非畫集》一如作者宛然若月的禪心,晶瑩清澈,空疏通透,雅韻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