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殿堂中一朵奇葩,其整體優(yōu)美的形式,和諧動聽的韻律,含蓄精煉的語言和深沉熾熱的感情,成為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瑰寶,也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極好素材。
那么在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去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呢?
從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詩詞鑒賞技巧入手。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結(jié)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一.識記著名作家作品及人生態(tài)度等知識
詩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不可避免地與作品發(fā)生聯(lián)系。理解作品大多要聯(lián)系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寫作背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毕穸鸥ι钤谔朴墒⑥D(zhuǎn)衰之時,歷經(jīng)安史之亂,居無定所,流離漂泊西南,傷時感事,親眼見到祖國的強盛,親身體驗到“國破”的痛苦。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真切地描繪出愛國者的內(nèi)心痛苦;“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三千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洗兵馬》)極為形象地概括了戰(zhàn)亂時代詩人的漂泊生涯。了解了杜甫的生活經(jīng)歷及時代背景,就不難理解這些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必須聯(lián)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jié)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并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jié),于“短幅中藏有無數(shù)曲折”。所以,教師要加大對這方面知識的引導,使學生重視這方面知識的積累。
二.推敲詞句
首先,推敲重點字詞,展開聯(lián)想想象,領略其中的藝術美。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首句用一“鋪”字,頗有動感,妥切至極。若改用“映”、“灑”、“照”等字,均不能再現(xiàn)殘陽入水的柔弱之美。第二句的“半”字,是傳神之筆,讀后,江中那半紅半綠的別致顏色頓時映入眼簾。若用“一”“滿”等字,就會破壞這霞染半紅、明暗相間的獨特景致??梢姡膭顚W生品讀推敲,使之如臨其境,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從而準確把握詩詞的內(nèi)容和中心。其次,古代詩詞在音律、對偶等方面有嚴格的要求,使得古詩詞有不少特殊之處。了解這些特殊之處,可以幫助我們讀懂并進而鑒賞它們。如語法方面,倒裝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王維《山居秋暝》一詩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是“浣女歸而竹喧,漁舟下而蓮動”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讓人先聞其聲,后見其人,后一句讓人先見其動,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隱顯結(jié)合,寫得十分生動優(yōu)美。如格律方面,近體詩要求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對仗(對偶)。同樣拿王維的《山居秋暝》來說,其頷聯(liá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偏正結(jié)構(gòu)對偏正結(jié)構(gòu),方位結(jié)構(gòu)對方位結(jié)構(gòu),主謂結(jié)構(gòu)對主謂結(jié)構(gòu),上下詞性一樣,結(jié)構(gòu)相同,對得非常工整。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nèi)涵,引人聯(lián)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fā)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連用了五個與京口有關的歷史典故。我們理解這首詞,應首先結(jié)合注釋弄清每個典故的內(nèi)容,進而聯(lián)系全詞進行分析:上闋懷念孫權、劉裕,表達了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下闋借譴責劉義隆,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張;借佛貍,揭露南宋王朝的腐敗無能;借廉頗,表明自己懷才不遇,抒發(fā)對南宋王朝的憤懣。全詞運用這些典故,既緊扣了題目,又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四.明辨技巧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暗示等表現(xiàn)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偶、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鑒賞詩歌時必須把握這些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在作品中的具體運用,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nèi)涵。
通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發(fā)詩人思想感情的,以情景交融為最高境界。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片描寫赤壁古戰(zhàn)場的“如畫”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業(yè)、年輕有為的儒將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貶謫的處境,從而抒發(fā)了詩人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無限感慨。所以我們鑒賞古詩詞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1.這首詩寫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時候?寫了什么“物”“景”?抒發(fā)了什么“志”“情”?2.怎樣寫——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這些“物”“景”?3.為什么這樣寫——運用這種手法寫這些“物”“景”,對抒發(fā)這種“情”“志”有什么作用?把握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弊髡咭郧擅畹谋扔?,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征,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贊美春柳。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贊美之情?!岸麓猴L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象奇特。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
五.領悟古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tǒng)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chuàng)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lián)想創(chuàng)新。如:陸游《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huán)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huán)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huán)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孤獨凄苦的主觀精神?!盁o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jù)梅花開于百花之先的特點,升華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開放與百花爭寵斗艷,任隨百花妒忌,甘愿獨受凄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叭绻省边M一步贊美了梅花高潔剛強的可貴品格?!傲懵洹?、“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襯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為一體。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 “愁亦絕”來表現(xiàn)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并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jīng)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古詩詞鑒賞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復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chuàng)作,讀者也在創(chuàng)作,他們是創(chuàng)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像詩人?!保ㄒ撞飞Z)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鑒賞。“經(jīng)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备璧碌拿砸徽Z道破了古詩詞鑒賞的真諦。從而,古詩詞學習要反復吟誦,也可閱讀一些詩歌鑒賞短文,以有效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
李秀艷,魯東大學在職教育碩士,山東濰坊市經(jīng)濟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