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那么,如何讓語文課堂“美”起來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美在氛圍
心理學研究顯示,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審美主體的強烈審美愉悅,而作為文辭兼美的典范文章也能激發(fā)學生獲得審美愉悅的心理欲望,這種審美的心理欲望正是教師實施美育的最佳契機。教師應該抓住這個契機,采取有效的方法,創(chuàng)設課文需要的情境。
生動優(yōu)美的導語,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受到感染。例如,導入《春》課題時,我滿懷激情地說:“一提到春,我們眼前現(xiàn)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一提到春,我們感到有無限生機、無窮力量、無盡樂趣;一提到春,我們就聯(lián)想到‘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又綠江南岸、‘萬紫千紅總是春的佳句。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春》,寫春的內容很多,我們讀讀課文,想想他是怎樣多方面寫春的?”這樣的開頭語,充滿激情,意境深邃,使學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氣氛之中,學習興趣濃厚,教學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誦讀文章,美在感受
誦讀是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手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對于敘事敘情的文章,葉圣陶主張最好還要美讀?!八^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還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把文章的審情理趣通過聲調語氣傳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體會?!安恢挥X地,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葉老先生描述的這種境界就是通過吟詠誦讀所達到的審美境界。所以說正確的誦讀能使人體驗到優(yōu)美的意味,把握住文章的脈搏。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把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韻出神入化地渲染,這是一種時空藝術,一種聽覺美感享受。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必要的指導,使學生掌握誦讀的方法和技巧,懂得重音、停頓、速度、語調等要領。并在反復吟誦中達到“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藝術效果,領略文章的情感意蘊。讓學生體驗到語文課的美,不是靠教師讀,還得讓學生們讀起來,教師是審美指導的導游者,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深入意境,去主動關照詩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體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強烈的共鳴。如何才能有效地激起學生強烈的共鳴呢?一定得讓學生反復地讀,在讀中去領悟語文的一切。試想,一篇好文章,不讀何以明其言?不讀何以曉其義?不讀何以感其情?不讀何以悟其道?若想正確朗讀,需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停頓恰當,輕重適度,起伏跌宕,抑揚頓挫,能體味作品的音樂美,欣賞文章的言辭美,體驗作者的情趣美。這樣的誦讀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能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細嚼詞句,美在品味
語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語言美是語文教材所選課文的特征之一。文章美的語言主要指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這種語言有很強的感染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細致品味文章美的語言,可以陶冶思想情感,進行審美培養(yǎng)。語文教學“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領會那話中的話,字里行間的話”。因此,要充分體會課文的美感,還要咬文嚼字,把蘊含在話里的意思和情趣都體會出來。教學中,對一些字、詞、句進行藝術的“咬”文“嚼”字,能創(chuàng)設聯(lián)想情境,從而體會語言的魅力。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這樣一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逼渲小巴低档亍焙汀般@”既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又寫出了不經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同時這兩個詞也使無意識、無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識和情感。而“嫩嫩”“綠綠”這兩個疊詞的運用,更突出了小草嬌嫩、翠綠的特點,使人頓生憐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這些精美的詞句,自然能使他們嘗到美味佳肴。
張永智,教師,現(xiàn)居河北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