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飛揚著作者靈性,飽含濃郁人文特色的學科,它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
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表明,那些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教材對學生情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有的作品令學生終身難忘,一輩子受用。當前,教師應如何把握小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特點,如何做到寓教于情,筆者認為以下三種方法收效較好:
一.以情激情,啟迪學生珍惜親情和友誼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加上教師動情的講述,感染打動學生則是必然的事情。如《秋天的懷念》是小學課文中一篇贊美偉大母愛的佳作,經(jīng)教師的語言修飾,能起到催人淚下的效果,學生從文中可深切體會到母親的愛是無私而偉大的,親情是無價的。課文中關于友情的描述,能啟發(fā)學生理解友情的重要性,學會正確與人相處,培養(yǎng)助人為樂的高尚境界。授課時不僅要求教師激情飽滿,同時要求學生課前細細研讀,查閱有關背景資料,探究“友情”的實質內涵。如講《再見了,親人》這一課,先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讓學生默讀課文時去探究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血濃于水的深厚友誼。在教《宋慶齡和她的保姆》一課時,應特別要求學生研讀“在她心里,領導職務不過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國家領導人和保姆僅僅是分工不同而已”這句話的含義,從而去深切感受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和她的保姆李燕娥,不但生時親密無間,連死后的墓地都一模一樣,并排左右,真可謂友情天長地久。
二.以景觸情,將心比心,激發(fā)學生的愛心
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通過表演,身臨其境,體驗艱難險阻,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真摯的情感,是塑造學生人文情懷的一種手段。如在講授《雷鋒叔叔和我們在一起》時,可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讓學生閉上眼睛扮演盲人過馬路,另一個同學扮演雷鋒扶盲人過馬路,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盲人的不便與痛苦,同時也感受助人為樂,然后組織學生們談體會、談想法,激發(fā)學生的愛心,讓他們以后要多關心殘疾人、關心弱者,尊老愛幼,向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伸出友誼之手,獻出一片愛心,人人爭當活雷鋒。小學語文教育內容中蘊含著許多人文因素,教師要用心去挖掘,才能達到呼喚學生人文情懷的目的,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現(xiàn)代人。
三.情中悟“理”,培養(yǎng)學生“愛”的情懷
培養(yǎng)學生“愛”的情懷,是小學語文教育人文性的重心,教師對課文充滿激情的表述,可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關愛生命、關愛自然的真摯情懷,并從鮮活的實例中悟出一些道理。如愛國主義教育,“愛國”對小學生而言似乎摸不著邊際,感到既偉大又抽象。教學中應注意從文中所表達的情感出發(fā),聯(lián)系實際,達到情中悟“理”的效果。
在教《一定要爭氣》時,可以設問:“為什么中國學生以前會被外國人看不起?”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利用學生被激起的情感追問:“為什么童第周沒有自卑、沉落?他是怎么做的?你們從中懂得了什么?”同學們會表示現(xiàn)在只有學好本領,將來才能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富強,才不會被人看不起。在此,雖然沒有強調學生要如何愛國,但在學生內心世界升騰的為國家興盛而努力的情感,卻是最真實、最親切的愛國情懷。教會學生珍惜生命、關愛生命是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
在講授《飛機遇險的時候》一課時,既要讓學生欽佩周恩來總理舍己救人的好品質,又要讓學生明白:人在世界上只能活一回,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應該珍惜它,不論遇到任何困難的挫折,我們都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人與人之間是需要關愛的,特別是對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他們從別人身上得到的愛太多了,反而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
在講授《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許多同學對賣火柴的小女孩非常同情,這時,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同情之心,教育他們應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會助人為樂,關愛他人。
善待自然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內涵之一。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講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的感人故事,如《小獅子愛爾莎》、《曼谷的小象》、《海豚救人》、《一個村莊的故事》等,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關愛小動物,關愛自然,鼓勵學生大膽地接近自然、探索自然,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系。讓學生充分地表達內心的感受,明白只有善待自然,人類才會過得幸福,反之,大自然就會無情地報復人類。
張春花,教師,現(xiàn)居河北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