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楓 郭繼東
盡管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學校文化看不見、摸不著,但這種看似虛無縹緲的東西卻有著實實在在的巨大力量一學校文化力。按照其字面來解釋,學校文化力就是學校文化所產生的“能量”,主要表現為學校文化對學校內外所有成員所產生的各種力量。其中,既有內力也有外力,是學校文化在校內外的力量表現。
一、學校文化的內力體現
(一)認知力
作為學校內部的成員,首先要能夠認識學校,從而才能適應學校生活。學校文化有助于學校內師生員工認識學校,包括學校領導和教職員工的作風氣質、學校專業(yè)設施建設、學??蒲谢顒?、環(huán)境建設以及規(guī)章制度建設等等,從各個方面真切地了解學校,并按照學校文化來行事。
例如,北京市中關村中學十分注重學生的藝術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并將其作為“辦一流學校,創(chuàng)一流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領導認為,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诖?,學校制定了明確的藝術教育目標,建立了完善的藝術教育體系和管理機構。學校的師生員工通過講座、展覽、藝術節(jié)等活動認識到了自己學校的藝術特色,并且積極地參與其中,使學校的辦學特色更加鮮明。
(二)導向力
由于理念、利益等方面的差異,師生員工對于學校所倡導的文化往往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能夠認同與遵循的,甚至有的時候會出現沖突。然而,導向力就能幫助師生員工逐漸適應學校文化,并盡力使個人文化與學校文化相一致,避免因為文化矛盾而導致學校與個人的沖突。使整個學校充滿和諧的氛圍。
比如,田家炳高級中學由南京市第二中學、第八中學和第五十中學高中部組合,如何使原先來自不同學校的師生員工融合在一起,學校注重發(fā)揮文化的力量。為此,學校舉辦了“我與學校共發(fā)展”系列教師論壇。在論壇上,華勇校長提出將學校的核心精神定為“眾”,因為它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是具有田家炳高中特色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學校文化體系,是學校提升辦學水平的精神動力。用一個“眾”字,可以攜三校悠久之文化、融三校深厚之底蘊、集三校精良之師資,引導學校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凝聚力
通過文化培育起學校內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立成員與成員、成員與組織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使個人行為、思想、感情、信念、習慣與整個組織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形成相對穩(wěn)固的文化氛圍,凝聚成一種無形的合力與整體趨向,從而激發(fā)出組織成員的主觀能動性,為組織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如同康岫巖校長所言:在南開中學,“愛國、樂群、敬業(yè),崇尚科學,追求發(fā)展”的“南開精神”是學校之魂,成為了團結師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它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師生員工為之奮斗。哪怕是離開學校多年的校友,仍然會對它心向往之。
(四)推動力
學校文化就像一面鏡子,能夠幫助師生員工看到自己,認識到自己與學校整體情況之間的差距。從而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從而推動整個學校的文化從一個高度向另一個高度邁進。
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上海市萬航渡路小學開展了“學會參與”教育的課題研究,致力于打造“學會參與自主發(fā)展”的學校文化。起初,學校主要探討如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隨后,轉向了研究如何發(fā)揮教師的自主作用、構建研究型教師群體;目前,學校正在研討如何全方位地進行現代學校的文化建設。在一項項課題“接力”式的研究中,萬航渡路小學的文化不斷得到積累與發(fā)展。
二、學校文化的外力展現
(一)識別力
在政府不斷加大對學校硬件設備投入的背景下,學校在校舍等方面的差異性正在縮小,真正將學校區(qū)別開來的不是校容校貌,而是學校文化。每個學校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一所學校的特色會帶來不一樣的學校文化。此時,學校文化就會給予學校外部群體以識別力,更清楚地區(qū)分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異,更能識別出一所學校的特色與個性。
上海市格致中學已有132年的辦學歷史,誠如張志敏校長所說:“學校文化是彰顯辦學個性的旗幟,對于像格致這樣辦學歷史悠久的學校,也可以說學校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教育品牌,一種底氣?!裎镏轮鳛槠放苾群?,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它決定并支撐著品牌的發(fā)展,既是辦學理念的體現,又是區(qū)別于其他學校文化的根本標志。”
(二)感染力
感染,是人的情緒、情感被喚起和強化。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人與文藝作品及環(huán)境之間等,都可以產生感染作用。整潔、優(yōu)雅的校園環(huán)境,校園內團結和諧、相互尊重與信任的人際關系,學校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等,受益的不僅是師生員工,也能夠感染學校外部群體,并產生積極的作用。比如,北京市五路通小學學校校門兩側地面坑洼不平,各種車輛隨意停放,一千多名學生上學沒有路可走,學校想方設法為學生修便道。學校的積極作為感染了德外街道辦事處的領導,他們出資、出物、出力支持修便道搞綠化。而學校在施工設計中,也充分考慮到了社區(qū)建設、居民利益和家長的方便,在便道上修花壇、修石凳,方便家長接送孩子;還把教師樓門口的土地鋪了水泥地面,也修了石桌、石凳,為附近居民提供了休閑的場所,使五路通小學成了德外社區(qū)一景。
(三)輻射力
學校是一個知識、信息、人才密集的場所,學校中的教師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一定的社會經驗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學校里的學生思維活躍,較少受到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具有追求真理的熱情。因此,學校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傳播信息的地方,也往往是新思想、新觀念的萌發(fā)地,并從學校向社會輻射。
例如,黑龍江省佳木斯一中在校內倡導“五心教育”,即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02年,遼陽市委下發(fā)1號文件,明確要求各縣管部門抓好“五心”教育活動,使之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