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東
我的家鄉(xiāng)在豫南山區(qū),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都喜歡梔子花。無論是有院落的還是沒院落的,都在門前種幾株梔子樹,不用澆水,無需剪枝,由它自生自滅,就連豬呀狗的,也從不拱它。我想,或許大家都已認同梔子樹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員了吧!
一到夏日,梔子花便漫山遍野地盛放。它帶著濃郁的芳香,潔白而自然,含笑間已把整個院落染醉。后來,我才知道梔子花雖然看似不經(jīng)意地綻放,卻是經(jīng)歷了長久的努力與堅持,從冬季開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會綻放,含苞期愈長,清香愈久遠;梔子樹的葉,也是經(jīng)年在風霜雪雨中翠綠不凋。
我們小時候,母親每次走娘家回來,總是我們在前面跑,母親在后面一手拿著姥姥給我們的零食,一手拿著幾朵梔子花,走幾步就要把梔子花送到鼻尖聞聞,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腳步也越來越輕快,不一會兒就追上了我們。
回到家,母親把帶回的梔子花放在一個大瓷碗里,注滿清水,不一會兒就滿屋香氣。以后每隔一天,母親就換一次水,梔子花能放一周左右。而這一周,母親總是笑盈盈的。我們真不明白,幾朵梔子花竟真能給我們帶來好運,就是再調(diào)皮,就是把桌椅打翻,母親也是一笑了之。
在我的記憶中,鄰居間相互走動,送得最多的也是梔子花?;ㄩ_時節(jié),誰家的梔子花開得最多最大,都會引來全村人。主人家也十分高興,以茶待客,當然也不可能吝嗇,走時讓大家把花兒采個干凈,有時甚至連未開的骨朵,也被后來者搶走。
所以,在我的家鄉(xiāng),種花的人留不住花,留住的只是一年好心情。
家鄉(xiāng)還流傳著一個關(guān)于梔子花的傳說。一個女孩從小死了爹,母親含辛茹苦把她養(yǎng)大,后來小女孩遠嫁他鄉(xiāng),母親因為思念得了重病,等女兒趕回來已經(jīng)咽了氣。女兒哭了三天三夜,天亮時變成了一棵樹,被鄉(xiāng)親們移栽到母親的墳頭,滿樹就盛開了潔白的花兒。人們都說它是為母親戴孝,一只美麗的鳥兒從天空飛過,口里喊著“知子,知子”,意思是懂事的孩子。后來,人們干脆就叫它梔子花。
聽了這個故事后,母親偏愛梔子花我就不覺得奇怪了。因為在我的家鄉(xiāng),行孝的人是最受人尊敬的。而我的童年,也是流連在梔子花叢中,快樂而安寧。
后來我在城里工作,把母親接到城里住了一段時間,母親很不習慣城里的生活,要不是牽掛著孫子,母親說她早就回鄉(xiāng)下了。
我不忍看到母親不安,就告訴她,單位花圃里有好多梔子花,比鄉(xiāng)下的還大還白還多。母親眼睛一亮,一定要我?guī)タ匆豢础?/p>
好在單位離我家不遠,第二天,母親就牽著孫子去看梔子花了。一進園子,她就不解地問我,這滿樹的梔子花怎無人采摘呢?我告訴她,花園里的花兒是不準采摘的。
母親在花園里玩了一上午,不知是孫子潑皮,還是她自己擋不住誘惑,臨走時,母親采了一朵伸出花圃的梔子花。
就是這朵梔子花,堅定了母親回鄉(xiāng)下的決心。在出單位大門時,她遭到了門衛(wèi)的訓斥,門衛(wèi)還說:“按規(guī)定是要罰五元錢的,看你這么大年齡,罰款就免了,以后可不要摘花了!”
午飯時,母親找我要了五元錢,吃完飯就送到門衛(wèi)手中,門衛(wèi)不收,母親執(zhí)意不肯。門衛(wèi)把錢退給了我,回家卻不見了母親,妻子說,母親回家去看梔子花了。
后來,母親隨大哥住在離縣城不遠的小鎮(zhèn)上,每個周末我們都去看她。不久大哥搬了新居,母親要大哥在院子里栽梔子樹,大哥行動慢了一些,還惹得母親老大不高興,她質(zhì)問大哥:“栽個梔子花有多難呢?”
好在梔子樹年年盛開,母親的心情也一天好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