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汝捷
上一期狄平子跋中提到的梁鼎芬是近代史上的名人,一生有過諸多引人注目的行事。他曾在中法戰(zhàn)爭中上疏彈劾力主議和的李鴻章,指李有“六大可殺之罪”,因而觸怒慈禧,被連降五級。辛亥革命后他是死忠于清朝的遺老,曾任溥儀師傅。他的詩和書法也都富于個性。
上世紀80年代,本文作者的岳父在“文革”中被抄的字畫也有幾件失而復得,其中就有梁氏的行書四連屏。
梁氏對自己的書法一向自負,認為連他的短札將來都會被人裱為手卷或冊頁,所以短札上都要鈐??;條幅、對聯更不用說。這四連屏沒有上款,說明并非受矚書寫,而是信手揮來,準備留給后世愛好者收藏的。
“寂滅非吾愿”
獄平子跋中提到的梁鼎芬(1859-1919)是近代史上的名人。他字星海,號節(jié)庵,廣東番禺人,光緒六年進士,一生有過諸多引人注目的行事。他曾在中法戰(zhàn)爭時上疏彈劾力主議和的李鴻章,指李有“六大可殺之罪”,因而觸怒慈禧,被連降五級。之后他主持過若干書院,又曾長期作為張之洞倚信的幕僚參預各種決策。辛亥革命后他是死忠于清朝的遺老,曾任溥儀師傅,并曾參預張勛復辟。他的詩和書法也都富于個性。在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錄》中,他被比為粱山好漢中的“美髯公朱仝”。在目前收藏界對晚清文人書畫普遍缺乏賞識能力的大背景下,他作品的市場估價還不算很低。
我青年時期沒有見過梁鼎芬作品,所以對狄平子說的“喜用筆鋒,意如蜻蜒點水”也沒有實際感受。很巧的是,上世紀80年代,當前述“明人手跡”意外歸來時,我岳父“文革”中被抄的字畫也有幾件失而復得,其中卻有梁氏的行書四連屏。那是他1895(乙未)年書寫的四首詩,分別為五律《渡鶴樓春思》、《江上懷朱一新》和七律《枯木堂宗室侍郎遺帶》、《聞王二殿撰兄出守鎮(zhèn)江寄賀》。按張之洞于長期擔任湖廣總督期間,曾兩度署理兩江總督,第一次是在1894年末至1896年初。梁鼎芬作為張的重要幕僚也隨之來到南京,這四幅條屏便是在南京所寫,但所錄的詩并非全作于當時當地。還須提到的是,梁氏對自己的書法一向自負,認為連他的短札將來都會被人裱為手卷或冊頁,所以短札上都要鈐印;條幅、對聯更不用說?,F在這四連屏沒有上款,說明并非受囑書寫,而是信手揮來,準備留給后世愛好者收藏的。下面來看看這四首詩——
枯木堂宗室侍郎遺帶
蘇公留帶偶然耳,繼者文襄(楊公一清)今竹坡。事過百年人始貴,我無一物意還多。評量興趣翻忘世,想象神儀各有科。心斷蘭叢霜折后,聞堂獨在夜如何?(鈐?。捍碎e齋,來軫方遒)
渡鶴樓春思
百年有明日,明日又安歸。寂滅非吾愿,沉冥與世違。因閑貪野飲,傷獨眷春菲。試倚南樓月。殷勤滿客衣。(錚?。核冀忧г?,一息尚存)
聞王二殿撰兄出守鎮(zhèn)江寄賀
帝命詞臣守潤州,聲名諤諤出時流。懷恩共信心如面,發(fā)議真成骨在喉。略尉平生將母愿,定攄當軸蔽賢憂。待君已辦焦巖酒,如此江山那可求。(鈐?。憾Ψ议L壽,稟氣寡所諧)
江上懷朱一新
分此千里月,照余兩人心。知慧于何寄,夢魂能共尋。通微頹有悟。學啞便無音。歲晚相逢否?淪江深又深。
乙未四月鼎芬(鈐?。毫欢Ψ矣。畬W人,苕華室)
由于無上款,四幅條屏除《江上懷朱一新》應為末幅外,其余三幅的次序可隨意變動?,F在姑且將七律與五律交錯排列,先談《枯木堂宗室侍郎遺帶》。
這是一首追懷愛新覺羅·寶廷(1840-1890)的詩。寶廷字竹坡,號偶齋,室名枯木堂,系鄭親王濟爾哈朗八世孫,同治七年進士,光緒年間官至禮部侍郎。他曾因敢于直言而與張佩綸、黃體芳、張之洞并稱“翰林四諫”。他的罷官也頗有戲劇性。光緒七年,他設授為內閣學士,出典福建鄉(xiāng)試。還朝途中,看上一位麻臉的江山船伎,納以為妾,隨即上疏自劾,遂遭罷免。此事在當時頗受嘲諷,后來還被曾樸寫進小說《孽海花》中,即所謂“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不過寶廷的詩特別是長篇歌行在晚清詩壇有一定地位,甚至被譽為“滿族第一詩人”。前幾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偶齋詩草》。至于梁氏的追懷詩大概是在游覽鎮(zhèn)江時所寫。據傳蘇東坡當年與佛印和尚交往;曾在金山寺留下一條玉帶,一直被視為鎮(zhèn)寺之寶。后來焦山寺也弄來一條玉帶;說是明武宗時為誅滅太監(jiān)劉瑾立下大功的楊一清所遺。而梁氏游覽中又發(fā)現寶廷亦曾在此留贈玉帶,一時興起,乃有此作。
《渡鶴樓春思》系梁鼎芬長居武昌時所作。不妨說明的是,黃鶴樓在歷史上屢焚屢建。于同治七年(1868)重建的清代最后一樓又于光緒十年(1884)被焚,所以粱詩中提到的“鶴樓”并非真樓,而只是遺址而已。讀此詩時有一件令我欣然的事是,1985年黃鶴樓重建落成后,有次討論白云閣上的匾額。我忝列該樓文化顧問,遂建議借用《文心雕龍》中的兩句話,將面朝長江的一匾題為“視通萬里”,以與萬里長江的景致相吻合;背面一匾則題為“思接千載”,以與“白云千載空悠悠”的詩意相呼應。這個建議得到采納,不久就請程十發(fā)和朱屺瞻兩位畫家題就。而在梁氏這幅字上,有一方閑章亦為“思接千載”,說明事雖相隔百年,而文思自有相通之處。此外,這首詩中有一句“寂滅非吾愿”,我以為最能代表作者的個性。
《聞王二殿撰兄出守鎮(zhèn)江寄賀》是又一首與鎮(zhèn)江相關的詩?!暗钭笔菭钤膭e稱(明清一甲第一名例授翰林院修撰),這里指的是光緒三年中狀元的王仁堪(1848-1893)。他是福建閩縣人,字可久,曾任侍講學士多年,而任鎮(zhèn)江知府是在光緒十七年(1891)。那時梁氏在武昌,所以詩題中有“寄賀”二字。詩中的“潤州”則為鎮(zhèn)江的古稱。
《江上懷朱一新》所思懷的朱一新(1846-1894)是與梁鼎芬志趣相投的朋友。他字蓉生,號鼎甫,浙江義烏人,光緒二年進士,中法戰(zhàn)爭時曾力主抗擊法國侵略,反對屈辱妥協(xié),后又因屢次上疏斥責太監(jiān)李蓮英而觸怒慈禧,受到降職處分,凡此均與梁氏作風相近。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曾函聘他至廣東,先主講肇慶端溪書院,后任廣雅書院掌教,而梁氏亦曾執(zhí)掌這兩所書院,故有同事之誼。就詩論詩,這首五律堪稱情感深摯的懷人之作。
回到梁鼎芬的書法。梁氏素以行楷見長,這四幅屏條揮來若不經意,而自然形成氣勢連貫的布局,落筆誠如狄平子所說,“喜用筆鋒”而似含郁勃之氣,是個性鮮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