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旭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精神非常鮮明突出的部分,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有禮、好禮、重禮向來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一種行為準則。國文化的老祖宗一開始就認識到,禮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倍Y是治國安邦的根本:“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剩后嗣者也。”禮同時又是立身之本和區(qū)分人格高低的標準:“人而無禮,胡不遺死?”“不學(xué)禮,無以立?!?/p>
中國倫理文化從桌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講究禮貌、禮讓、禮儀、禮節(jié),似乎又不獨中國是這樣。盡管禮貌具有歷史的繼承性和發(fā)展性,并且因民族、性別、長幼差別而有所相異,但有一點是絕對相同的,那就是幾乎所有的文明國家都把禮貌作為社會生活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
禮貌作為一種個人修養(yǎng),應(yīng)該是日常生活的常態(tài),體現(xiàn)在小節(jié)甚至細節(jié)上。諸如見人問好或點頭以示善意,而不是美艷無比卻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熱心為陌生人指路:進門、入座時老弱病殘以及女士優(yōu)先:遵守秩序耐心排隊:不隨手亂扔果殼紙屑——更別說隨地吐痰甚至大小便了,等等。偶爾在電視上看到,有的官員在接待客人的時候,主賓明明坐在右邊。他卻看著左邊自己一方的陪同說話:與人握手時手指幾乎不彎曲;鼓掌時不是兩掌相合而是用一只手的指頭敲另一只手的掌心,等等,讓置身畫面之外的旁人都因其有意無意的失禮或缺乏教養(yǎng)為之汗顏。
禮貌作為一種行為方式,也應(yīng)該是情感作用的結(jié)果。禮貌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尊重和照顧他人的感情。自己希望得到尊重,得到友好的對待,也就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樣的禮貌才是真正意義的禮貌,因其真誠,發(fā)自內(nèi)心。而不是虛偽的繁文縟節(jié),更不是桌面上笑著,桌底下使絆子。因為覺得日本人很好地繼承了儒家文化,又討了自己喜歡的日本小老婆,辜鴻銘對日本頗有好感,但依然批評了日本“排練式”的禮貌,認其為“沒有香味的花”,而認為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尊重之心的中國禮貌“充滿了奇異的芬芳”。
禮貌說到底是一種品格。之于個人。是人格;之于國家,是國格。高貴的品格是以尊嚴和自信為基礎(chǔ)的。一個有尊嚴的人,無論富有還是貧寒,在待人接物上都會從容自如,彬彬有禮。一個有充分自信的人,決不會覺得對人的禮讓是一種怯弱。相反,我們常常見到的倒是自卑者狂妄,內(nèi)荏者色厲,動輒火冒三丈,惡語相向掩蓋的往往是虛弱,沒有底氣。所以古代的賢文上有“讓人非我弱,我弱不讓人”的話。
編輯胡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