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明
摘要:語感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語感訓練是語文教學研究中一個歷久而彌新的課題。《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diào)“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關鍵詞:語感 語感訓練 語文教學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正確感受能力,強烈、敏銳的語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
1、聽說結合,感受語言魅力,培養(yǎng)語感。
“聽話是憑借語言、理解說話者所講的意思。聽的言語活動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和簡單重復反映信息,而是積極主動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笨梢?聽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鑒于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舉行了課前美文欣賞活動。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接收優(yōu)美的語言,經(jīng)過大腦的加工后,對聽到的美文進行評價,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在教學中要積極幫助學生端正聽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多聽、會聽,在聽中積極、感知語感。如此經(jīng)常練習,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不斷提高。閱讀是提高學生人文底蘊、提高語文能力、培養(yǎng)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后深思,能有效地激發(fā)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古時的私塾先生們就很看重誦讀,他們要求學生反復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便是對誦讀的評價?,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diào)、節(jié)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nèi)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學生在讀中獲得感知之后,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獨特的情感體驗進行必要的練筆,來鞏固讀的成果,這樣,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在寫中得到發(fā)展。
2.通過朗讀誘發(fā)語感。
閱讀教學中有效的讀的訓練,必須同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同想象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誘發(fā)學生的語感。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沒有想象,就無從對語言進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幫助學生憑借想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如《觀潮》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運用形象思維,便不會讓人感受到大潮的雄偉、壯觀。教學中,可通過電教手段,如播放錄象、展示課件等激發(fā)想象,使其在語感中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增強學生對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的感性認識??杉ぐl(fā)學生通過“白浪翻滾”聯(lián)想到“白色城墻”的雄偉圖景;由“浪潮越來越近”聯(lián)想到“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時那浩浩蕩蕩的飛奔場面;由“聲音”聯(lián)想到“山崩地裂”的驚人氣勢。然后,對整段文字進行反復感情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
3.引導想像培養(yǎng)語感:語文教材是將各種文化信息用抽象的文字記錄下來的一種“閱讀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語言材料進行想像,才能深切地感受語言的原始信息。因此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引導學生運用想像來培養(yǎng)語感。如對《我是你的兒子》中的“老大娘眼里噙著眼淚說:‘解放前,大雪封門,地主來逼債,把我趕出家門,住人家的牛棚……”一句中省略的內(nèi)容,可作多方面的推測:具體訴說住牛棚后遭受的痛苦生活;表達對焦裕祿慰問、關愛受災群眾的感激之情等。我讓學生想像省略部分的具體內(nèi)容,并說一說。學生通過想像和交流,感悟受到老大娘的話中深含著對焦裕祿的感激和對新中國的熱愛之情。
4.加強語言訓練:語感訓練是語文學科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關鍵所在,新時代的語文教學應該強化語感訓練。通過聽讀抄背講寫的實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朗讀是直覺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槵槼身嵉恼b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xié)調(diào)活動的過程,與閱覽相比,更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個基本方式。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jīng)意之間對語言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與奇特嚴謹?shù)慕Y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培養(yǎng)語感,有的要從聲音上去吟味。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反復朗讀吟誦,不同的語調(diào)、節(jié)奏朗讀中思考,吟誦中品味,會其義自現(xiàn),入情明理的?!督鹕聂~鉤》中老班長看到三個小戰(zhàn)士不喝魚湯時,說:“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們就走不出這草地。同志們,為了革命,你們必須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著急地發(fā)問,第二句愛憐地說理,第三句果斷地命令,第四句嚴厲地暗示。結合上下文,了解當時說話的語境,讓學生反復誦讀,抑揚的語調(diào),變化的速度,語音的輕重,使學生體會到了句子的深刻含義,老班長關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輸入學生的心田。另外,吟詠誦讀可以使學生領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主要是通過吟哦朗詠、誦讀背誦,讓學生直覺體悟言語規(guī)律從而達到語言運用的階段。
教學中,重視加強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和訓練,對學生提高語文水平,發(fā)展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準確性能起到極大的作用,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黃祥綱.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J].2009-5
2. 王靜.培養(yǎng)小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J].2009-6
3. 培養(yǎng)語感,從朗讀訓練入手.[J].2008-5
4. 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J].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