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群
摘要:對于重要性概念的研究,無論是對會計審計理論界還是實務界來說都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課題。基于新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的前提下對重要性概念,重要性的標準等進行了論述,并且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重要性原則;重要性水平;標準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1—0208—02
1重要性概念的涵義:多角度分析
1、1法律上的重要性概念
重要性概念定義最早見于法律條文中,早在1933年的證券法405規(guī)則中說道其定義為“那些一個普通的謹慎投資者在購買股票前應當被合理告知的事實”。而后,根據(jù)美國的判例法(1976年,美國最高法院在Tsc Industriesv,Northeway Inc.)對重要性的界定,認為其定義為“如果遺漏的事實對于一個理性的股東在決定如何投票是認為其很重要這一點存在實質性可能,則其就是重要”。且給出了“實質性可能”的標準,即對某事實或信息來說,若當事人加以隱瞞或進行不當陳述,必須能夠產(chǎn)生誤導他人的效果,這樣才可為重要情況。
1.2會計上的重要性概念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談到重要性指出“如果信息的錯報或漏報會影響使用者根據(jù)財務報表所作的經(jīng)濟決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的定義為“重要性是指財務報表某項目的省略或錯報會影響使用者據(jù)此作出經(jīng)濟決策的,該項目就具有重要性”??梢娦聲嫓蕜t對重要性的描述完全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定義。
1.3審計中的重要性概念
國際審計實務委員會(IAPC)1987年10月公布的《國際審計準則第25號——重要性和審計風險》將重要性定義為“信息的錯報或漏報足以影響使用者根據(jù)財務報表所作出的經(jīng)濟決策,該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此定義同于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關于會計中重要性的定義;我國在《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準則第1221號——審計重要性》第3條“重要性取決于在具體環(huán)境下對錯報金額和性質的判斷。如果一項錯誤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jù)財務報表作出經(jīng)濟決策,則該項錯報是重大的”。
綜上所述,無論是法律上、會計上還是審計上。雖然出發(fā)點略有區(qū)別,但大體界定相似,都是從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來定義重要性。而實際工作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都是各個方面的。例如股東、債權人、政府部門、中介分析機構、客戶等。也許某項信息對股東來說是不具有重要性的,但對其信息使用者來說具有重要性,這時利益發(fā)生了沖突,而且這些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不能簡單的加總。換句話說基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到底應該以誰的需求為準,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們所使用的“會計信息使用者”這一說法主要是為了涵蓋所有的相關利益者。而實際上,我們主要應以投資者的需求和利益來衡量,其他人的需求在有條件的時候適當照顧。這樣的選擇有兩點好處。其一,投資者的利益具有可加性;其二,投資者的利益具有可衡量性。投資者是會計報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這樣的選擇也符合管理學中的“二八法規(guī)”。
2重要性概念的標準:會計與審計、定性與定量
重要性標準的確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是,不能因此就認為重要性沒有標準,在理論上客觀標準應該是存在的,只是人們還沒有通過復雜的現(xiàn)象加以認識,從而找到影響重要性的各種具體因素,無法判定重要性的準確界限。這正如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供求平衡點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因為影響供需變化的因素很多,要通過計算準確找到這一點,作出供求計劃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是不可能的。
在實踐工作中,人們常從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對重要性標準加以描述。
2、1會計上重要性的標準
在會計核算中重要性原則與會計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關。堅持重要性原則,就能夠使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
2、11定量標準
當某一會計事項發(fā)生額達到一定數(shù)量就可能對決策產(chǎn)生影響,則應將其作為具有重要性的會計事項處理。在我國會計實務中,重要性標準的應用隨處可見。例如:分部報告編制考慮重要性。如:分部的分部收人(資產(chǎn))占所有分部收入的10%或以上;報告分部的對外交易收人合計額占合并總收入或企業(yè)總收入的比重未達到75%的,應當將其他的分部確定為報告分部,直到該比例達到75%。在成本控制中·存貨管理的ABC法,成本會計中,完工產(chǎn)品與在產(chǎn)品費用的分配上采用的不計產(chǎn)品成本法。在產(chǎn)品按消耗原材料費用計價法,按完工產(chǎn)品成本法等都可視為重要性要求的靈活運用。
2、1、2定性標準
會計事項一發(fā)生就可能對決策產(chǎn)生重要影響,則屬于具有重要性的會計事項。在實務中由于重要與否是相對的并非絕對,因此定性標準比定量標準更難操作,一般采用列舉的方式來表述重要性的定性標準。
2、2審計上重要性的標準
審計上重要性的標準指重要性水平,即指會計報表中被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一般從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確認。
2、2、1定量標準
數(shù)量主要是指金額的大小。重要性水平是針對錯報金額大小而言的,它是個經(jīng)驗值,注冊會計師只能通過職業(yè)判斷確定重要性水平。根據(jù)《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21號——重要性》第8條規(guī)定,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財務報表層次和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包括披露)認定層次的重要性。
其一,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注冊會計師通常選擇一個恰當?shù)幕鶞?,再選用適當?shù)陌俜直瘸艘栽摶鶞?,從而得出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實務中,很多匯總性財務數(shù)據(jù)可作為確定財務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基準,如總資產(chǎn)、銷售收入、凈資產(chǎn)、凈利潤等;但適當?shù)陌俜直鹊降资嵌嗌?,世界各國審計準則均沒有作出規(guī)定。根據(jù)國外的一些數(shù)據(jù),以資產(chǎn)總額為判斷基礎的,重要性比例定為O,5%~1%,即1%以上的錯誤為重要性錯誤,0.5%以下的錯誤為不重要錯報,0.5%與1%之間為審計人員的判斷彈性范圍;以營業(yè)收入為判斷基礎的,重要性水平為0.5%—1%;以稅前凈利潤為判斷基礎的,重要性為5%—10%;以凈資產(chǎn)為判斷基礎的,重要性水平定為1%。一般說來,按總資產(chǎn)比例計算的方法適用于金融保險或其他資產(chǎn)大而利潤小的企業(yè);按收人比例計算的方法適用于微利企業(yè)和商品流通企業(yè);按稅前凈利潤比例計算的方法適用于利潤比較穩(wěn)定、回報率較合理的企業(yè)。一般使用的具體方法是固定比率法、變動比率法。
其二,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稱為“可容忍錯報”,可容忍錯報的確定以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評估為基礎。它是在不導致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