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明月一分書】
人的閱讀習慣,往往隨著年紀的增長而不斷改變。少年歲月多慘綠,讀詩讀文,總希望越濃越洌越新奇多變越得我心。中年傷于哀樂,漸知世路多艱,做人實難,情到深處濃轉(zhuǎn)薄之后,讀史讀論,曲徑通幽,平淡見真的文章竟成了最愛。兩岸開放以來,圖籍互通,碩學大儒如陳寅恪、錢鐘書的“驚世”文章固不必論,真正讓人心折而又每每有“驚艷”之感的文史隨筆作家,數(shù)來數(shù)去,我的最后名單中,竟不外乎金性堯、黃裳、張中行、谷林、常風這幾位老先生。其中尤以金性堯先生的論史文章,最是讓人欽佩,捧讀之余,想見其人,總有無限的仰慕。
金先生是浙江定海人,今年已經(jīng)高齡八十七歲了。他一輩子沒有跨進過學校的門檻,連小學文憑都拿不出來。真正的求學經(jīng)驗,就是在兩間私塾啟蒙識字后,全憑自修而成。說是“自修”,很大一部分跟天性、環(huán)境都有關(guān)系。金先生從小愛看書,家中業(yè)商,不甚管束,因此從《三國》、《水滸》、《紅樓》,公案小說一直看到鴛鴦蝴蝶派。為了買書,還曾冒用父親賬戶暗中“偷買”,闖出禍來。最后一路讀進新文學領(lǐng)域,邊讀邊寫,書緣際會認識了阿英、鄭振鐸、傅東華、趙景深這些文壇前輩,甚至還跟魯迅通信請益過,如此幾已注定走上“吃文字飯”一途了。不過,他并沒有以寫作為業(yè),而是當了一輩子的編輯。
金先生的編寫生涯大約可分為兩階段。三四十年代,以雜志為主,編過《魯迅風》、《蕭蕭》、《文史》等刊物,并為《文匯報》、《古今》雜志寫稿。大陸解放前,出版過《星星小文》、《文抄》、《風土小記》等書,頗為時重。五十年代,金先生分發(fā)進入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后改名為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其后,與時浮沉,跟千萬人的命運一樣,被卷入時代風暴之中?!拔母铩睍r期,人靠邊站,書全沒收,一家人都成了黑五類,已懷身孕的長女更含冤慘死異鄉(xiāng)。八十年代之后,路漸平,人漸老,卻因所編注的《唐詩三百首新注》、《宋詩三百首》、《明詩三百首》這三本書,編選得當,批注詳盡,雅俗共賞,而廣受矚目。與此同時,老先生也不忘抽空筆耕,鉤沉史料,絮述掌故,寫出了《清代筆禍錄》、《伸腳錄》、《不殤錄》、《飲河錄》、《土中錄》等書,知識之廣博、趣味之盎然,同樣使他獲得海內(nèi)外眾多讀者的愛戴。
金先生老年所寫文章,除了少數(shù)懷舊憶往者之外,幾乎都是考評史事,議論詩文的隨筆文章。時間可從上古一直到晚清,范圍則自《詩經(jīng)》以降,無所不談。所論大約都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念}目,卻總能從細微處著墨,評騭古今得失,別有所得。同樣為我所敬重心儀的大陸文史學者揚之水女士論及他的文章特色,曾這樣說道:
先生之文,不以文采勝,亦非以材料見長,最教人喜歡的,是平和與通達。見解新奇,固亦文章之妙,但總以偶然得之為妙;平和通達卻是文章的氣象,要須磨礪功夫,乃成境界,其實是極難的。
這一評論,堪稱公允。博學之士,識多往往氣盛,恃才轉(zhuǎn)以傲人。大如錢鐘書,小至李敖,都不免此譏。金先生自學出身,諒無“名門”負擔;編輯為業(yè),折沖協(xié)調(diào)是務。或許因此而能“以情衡識”,在故紙堆中析理出更多的趣味來?!半S筆”這一“隨”字,在其文字里,可說盡情發(fā)揮到了極致。他卻稱自己的文風,“古板而笨重,鉛華弗御而終傷枯槁,已經(jīng)到了僵化地步了”———沒有這份由衷的謙遜,想來也積累不出那樣平和通達的氣象!
金先生的文章,在中國,譽滿大江南北。在臺灣,識者不為多。唯一臺版繁體作品,是早經(jīng)告絕的《閑坐說詩經(jīng)》。此書是他為香港中華書局所編的“詩詞坊”叢書之一。雖亦可見其學問之淵博,要不如考史文章那般引人入勝。此次實學社選編其所寫三國前后相關(guān)文章,匯成《三國談心錄》一書,正可彌此遺憾,一飽臺灣讀者眼福。
三國,毋寧是中國歷史上最迷人的時代。英雄美人謀士名將輩出,引領(lǐng)一時風騷;陰謀策略陣仗殺戮,苦此生民數(shù)十年。滾滾長江,清濁本就難分,日后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出現(xiàn),更讓原本已經(jīng)紊亂的史實,平添幾分浪漫而迷離的色彩。到底孰真孰假?孰是孰非?孰得孰失?孰功孰過?千載以下,竟摶成“三國學”一門大學問出來。金先生在此書中,所論人物,無甚稀奇,不外乎曹操、劉備、關(guān)羽、呂布……然其撰述卻實實在在煥發(fā)著“平和通達”的特色。
以“貂蟬”為例,金先生先是一步步比對《三國志》、《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諸史料,把貂蟬這一角色的來龍去脈,衍化合理經(jīng)過,說得一清二楚,并點出了舊小說以傳播忠義為宗旨,“王允對國家盡忠,貂蟬對王允盡義;王允是司徒,大人物,貂蟬是家伎,小人物。反過來,董卓對國家不忠,呂布對國家不義”這一緊要關(guān)節(jié)。再以毛宗崗、金圣嘆的評論,拉出“關(guān)公月下斬貂蟬”這一說法,金先生也不就此論斷“以貂蟬為女禍”的對錯,而是呼應前文,平心靜氣地告訴我們,“關(guān)羽是英雄好漢,在這里代表忠義,因而成為貂蟬的克星”。同時不忘記補上一句“后人也有替貂蟬不平的,故亦作‘關(guān)公月下贊貂蟬”。如此文字,得勿謂其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乎?
滿地江湖舊石苔,東南到處費徘徊。三更忽報冬前雨,萬點蘆花入夢來。
頹齡猶苦索枯魚,笑我無聊百不如。何事世間情最切,一分明月一分書。
燈花最苦不永挑,邂逅陳編事可聊。秋水滿河才一腹,空教雨露到中宵。
這是一九八六年,金先生為其新書《飲河錄》于《后記》所寫的三首七絕,謙沖自適,悠然自得之情,洋溢字里行間。如今,歲月匆匆又過去了六年,但愿天公更與人壽,為此神州留達人,老先生還多留些文字,明月清風,讓天地悠悠更加開闊寬廣一些。
【老書迷范用】
終日盤桓在臺北舊書店里,只要看到紅皮精裝的遠景版“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總會讓我想起一位愛書的北京老人。二十多年前,老先生好不容易由香港獲得了這套書,郵寄回北京途中,不知怎的卻掉了一箱。多年來,他始終念念不忘,希望有補齊的一天。去年冬天,夤夜登門拜訪,書語滿座盡歡。他知道我愛逛舊書店,幾經(jīng)思索,方才有些不好意思地交付“補書”這樣一個任務,還直說“順便找找就好,千萬別太麻煩”。春天過后,找到了幾種北寄,老先生除表感激,堅持立刻把沒有多少錢的書款輾轉(zhuǎn)送來,其愛書之心與耿介之情,果然與傳聞一模一樣,如今真是很少見了。
從小書迷到“三多先生”
老先生愛書,那是與生俱來的。小時候家住鎮(zhèn)江西門大街柴炭巷,水路碼頭熱鬧非凡,街上全是店鋪。剛啟蒙念私塾的他,平常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對門的小印刷鋪,全心仰著小腦袋看工人們排字、調(diào)墨、付印,聽機器“喀隆隆喀隆隆”地跑著響著。上了小學,有了老師帶路,“小書迷”如魚得水,到手的紙張,只要有字的,不分新舊,總要看個夠。光看不過癮,五六年級時,還自編了《大家看》、《我們的漫畫》的手抄刊物,供同學傳閱,獨樂樂兼眾樂樂,儼然一小小編輯人了。
小書迷生不逢辰,好日子沒過多久。一九三七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小學剛畢業(yè)的他離鄉(xiāng)背井逃難到了漢口,因為愛看書,進了讀書生活出版社當學徒,跑腿送信,沒想到這一干就是四十幾年,從抗戰(zhàn)干到解放,在“有書讀,而且讓你讀書,允許你讀各種書的地方”,“滿足了我的讀書欲望,胃口大開”地找書、編書、校書、出書……六十歲退休時,竟已是中國最好的出版社的總經(jīng)理,還創(chuàng)辦了華文世界里最有影響力的閱讀雜志。
老先生在北京文化界里,素有“三多先生”之稱,即“書多、酒多、朋友多”。家中藏書之多,連書架隔板都被壓得彎曲了。黃裳先生稱他家是“寶庫”,三十年代新文學書籍、雜志,別人有的,他幾乎都有;別人沒有的,他可能也有。臨老退休時,老友黃永玉敬贈巨幅漫畫,畫中人寬袍大袖,挾書又扇扇,造型風趣,上有題字:“除卻沽酒借書外,更無一事擾公卿”,十足描繪出“書癡”、“酒仙”的真本色。
事實上,要說到“擾公卿”,老先生還真是本錢十足。他在十六歲時便加入共產(chǎn)黨,成為地下黨員,化名叫“葉琛”。出生入死數(shù)十年,常時散播進步思想、設(shè)計在《中央日報》刊登預約的《資本論》譯本廣告、替毛澤東找書送書,無所不至。最驚險的一次是一九四七年六月在上海,被國民黨中統(tǒng)局特務逮個正著,送去審問。“用榔頭打我,一打一跳”。幸好他夠機警,直覺苗頭不對時,早已把身上物品丟了個凈盡。在查無證據(jù)下,經(jīng)斡旋釋放了。同樣被抓的三位好友可就沒那么幸運。飽經(jīng)酷刑,慘遭槍斃。幾十年之后,在北京的小公寓里,映著黃昏夕陽,回憶起這段少年往事,老先生依然不勝唏噓,表情黯然。
一介不取,一絲不茍
雖然黨資歷深,“老戰(zhàn)友”多,可老先生天性耿介,非其本分,一文不取,遑論干謁種種。六十歲一到,他立刻退休,絕不巧立名目,再延再留。八十年代初因為排除各種阻力,出版了《傅雷家書》,引起廣大回響。后來又以藏書協(xié)助某出版社出版“傅雷譯文集”,成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豐功偉業(yè)”之一。二零零三年,另一家出版社出版“傅雷全集”,“主編”竟也列成他的名字。他深感不安,大惑不解,特別在報上撰文說:“實際上我絲毫未盡力,出版社讓我掛個名?!边@是“私領(lǐng)域”的不欺暗室?!肮I(lǐng)域”里,他還是一絲不茍。如他原任職的出版社出版錢穆著作,卻將里面的民國紀元,通通改成了公元紀年。他看后心情沉重,大以為不妥,特別向出版社提出書面意見,并在報上再三懇喻:
出版社處理書稿,尤其是前人著作,要尊重作者,尊重他人的著作。與作者政治觀點不一致,出版社可以申明或者加注,切不可強加于人,擅作改動。
值當兩岸出版交流頻繁,你改我,我改你,改得理所當然,不亦樂乎之日,兩岸編輯、出版人,還真該虛心聽聽這位堅貞共產(chǎn)黨老前輩的意見才是哩。
豁達多情愛書人
老先生天性耿介,待人處事卻豁達多情。早年辦公室面對洗手間,友人趣封“文史館長”(文者,聞也),他絲毫不以為忤,只笑說“客人陪聞,我很抱歉”!殉難老友所編的《文萃》雜志,一本本收藏得完整如新,紙袋中更珍重夾放字條,上寫:“風燭殘年,請加愛護”,既幽默且深刻;結(jié)發(fā)六十年的老伴過世了,欲哭無淚,最后慰藉還是在書中,圈點出了四句話自解:“今日你先死,此事壞亦好。免得我死時,把你急壞了”;他為人出過不計其數(shù)的好書,自己的第一本書,薄薄不及百頁,書名叫《我愛穆源》,“穆源”是他唯一的母校校名,追述的是他最難忘的小學生活。“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這是老作家冰心在小書封面題寫的話,老先生一輩子也忘不了故鄉(xiāng)童年。
這種豁達多情,同樣表現(xiàn)他的閱讀品味之上。老先生一生愛讀書,“越是有問題的書,盡可能找來讀一讀,不信邪,也不怕中邪。而且要讀‘原裝的、‘整裝的,不要拆裝過的,不要零件,‘摘編之類的”,原因是他相信“書沒有絕對好或絕對壞的。好書壞書,要看了以后自己判斷”。大約就是基于這種觀點,一九七九年,他跟幾位朋友一起籌辦《讀書》雜志,創(chuàng)刊號開宗明義就說:“讀書無禁區(qū)”,這在當時的文化界、知識界,無疑丟下一顆炸彈,爆炸威力驚人,至今余波猶存。
退休后的老先生,“讀”主“寫”從,讀到、想到有趣、有感的事情,就會寫出來發(fā)表。他戲稱這是“騙點錢,好買書”。為此還找來一本學生用的藍色練習簿,在封面題寫“賣文”兩字,里面詳記某年某月某日得稿費多少、購書若干的流水賬。近年的“大買賣”是接連編了兩本好看的書:《文人飲食譚》跟《愛看書的廣告》。不但造福自己,更造福了書迷多多。
(選自《天上大風》/傅月庵 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