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當年在北宋東京(今開封市)的相國寺里,住著一些靠給寺院繪畫謀生的民間畫師,其中有一個青年畫師說,他可以把都城東京的繁華盛景搬到畫上來。這個青年就是來自山東諸城的張擇端。
一天,宋徽宗趙佶(jí)駕臨相國寺,他聽說相國寺里住著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畫師張擇端,于是便將他召進翰林圖畫院,親自命題,讓張擇端畫北宋東京的繁華盛景。
張擇端被召進了宮中翰林圖畫院,但是他提出,不能關在皇宮里作畫,要求在安靜的農舍中作畫,宋徽宗同意了張擇端的請求,命宰相蔡京替張擇端在東京都城的郊外找了一處安靜的農舍。從此,張擇端潛心作畫,畫出了一幅北宋東京的繁華盛景圖,誰都沒有想到這竟是在東京都城郊外的偏僻農舍里創(chuàng)作完成的。
當宰相蔡京將張擇端繪畫的長卷呈給宋徽宗趙佶看時,宋徽宗大喜過望。從此,《清明上河圖》被宋徽宗收入皇宮內府。
北宋滅亡后,宋徽宗趙佶和兒子宋欽宗趙桓被金人俘虜?shù)奖狈?藏于北宋內府的《清明上河圖》及六千件藝術品也被金兵掠獲。不久,宋徽宗趙佶的第十一個兒子宋高宗趙構在杭州稱帝。
張擇端為了讓宋高宗趙構不忘國仇家恨,堅決抗金,他閉門謝客,嘔心瀝血又繪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獻給宋高宗,可宋高宗對畫根本不感興趣,又將畫退了回來。張擇端展開長卷,心緒難平,一氣之下,將自己嘔心瀝血繪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圖》長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時發(fā)現(xiàn)才搶出一半。
張擇端兩次獻《清明上河圖》的故事是否屬實,我們無法考證,但張擇端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卻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