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介利
老蘇州都知道“吳中第一名勝”虎丘的冷香閣,環(huán)境幽雅,四季誘人,那是春天踏青賞梅觀景、平時雅聚品茗休閑的好去處。而冷香閣的文化氛圍和意蘊(yùn)氣息,則是人們養(yǎng)心怡情的好地方。
1918年元宵節(jié),吳江同里名士金松岑帶了兩個兒子,騎驢踏雪,出閶門經(jīng)七里山塘到虎丘探梅,看不到一棵梅樹,感嘆不已。失望之余,他相中虎丘擁翠山莊北、第三泉南的一塊空曠高地,擬在此植梅建閣,以壯虎丘景觀,方便蘇州市民就近賞梅,以免“探梅必于鄧尉,往返必三日程”之勞。后與汪鼎丞、費仲深等文化名人聯(lián)合發(fā)起,由社會名流、各界人士捐款集資,由邱玉符主辦興建冷香閣,于1919年竣工。
鎮(zhèn)閣之寶雅集圖
冷香閣落成后,南社社員及文化名人、書畫大師多次雅集。1924年新春,金松岑柬約東南朋好歙縣黃賓虹、武進(jìn)鄧春澍及他曾師從學(xué)畫的袁培基等12人雅集冷香閣。三位國畫大師合作《探梅圖》,諸人題詠,費韋齋裝幀后托交寺僧保管。1935年春,費仲深突然中風(fēng)病逝。不久,金松岑與多位好友向寺僧索要《探梅圖》。寺僧聳聳肩說“費大人于未死前,已袖圖去?!苯鹚舍爻呛髥栙M仲深之妻吳夫人,吳夫人說:“圖藏于名山,未入我家?!彼罒o對證,索圖未果,金松岑心痛不已。事后知道黃賓虹等大師的冷香閣雅集第一圖《探梅圖》已被貪財缺德的惡僧以高價賣給了日本商人。
1936年正月,金松岑再約雅集第一圖的南社社員及當(dāng)時寓居網(wǎng)師園的國畫大家張善孖、張大千昆仲雅集冷香閣。席間,張氏兄弟應(yīng)請欣然寫意作畫虎丘前山圖。歙縣吳子鼎允為補(bǔ)梅,后因日軍侵占蘇州,補(bǔ)梅未成。金松岑苦心保管心愛之圖,“虜入我室,圖得無恙”。1945年夏,抗戰(zhàn)勝利,金松岑懇請時譽(yù)“江南第一書家”的常熟蕭蛻庵書卷首題引。蕭蛻庵在淪陷時期,盡管生活貧苦,但嚴(yán)拒向敵酋和漢奸賦詩題字,他應(yīng)請即書篆體大字“蘇州虎丘冷香閣雅集第二圖”為卷首題引。同年秋天,金松岑請朱鑄禹補(bǔ)梅。至中秋節(jié)前五天,金松岑自己為“蘇州虎丘冷香閣雅集第二圖”撰跋,敘述冷香閣雅集二次作圖的前后經(jīng)過,并請光緒翰林吳縣潘昌煦書。原本打算來年裝幀,并請東南名士題句其上。1946年末,金松岑病重。為確保寶畫安全,1947年初,金松岑病逝前,叮囑長孫金有廉將寶圖交到當(dāng)時位于滄浪亭對面可園的省立圖書館保存,金有廉親手將寶圖交給時任館長的蔣吟秋,蔣吟秋親自裝幀后悉心收藏。
“蘇州虎丘冷香閣雅集第一圖”至今下落不明。“蘇州虎丘冷香閣雅集第二圖”集名家大師的畫、題、跋、書、裝幀為一體,堪為冷香閣鎮(zhèn)閣之寶。不久前,筆者在蘇州圖書館有幸一睹“蘇州虎丘冷香閣雅集第二圖”,親見圖卷展開長175多厘米,高近30厘米,圖卷書、畫、文并佳,足可稱為三絕卷。寶畫至今保管完好,為之欣慰不已。
有“廉石”之譽(yù)的《冷香閣記》碑刻
冷香閣底層?xùn)|首洞門題“暗香”,西首名“疏影”。東首洞門南側(cè)墻嵌《冷香閣記》碑刻,高約0.4米、寬約0.9米?!队洝分蟹Q:“董飭都料,凡度支經(jīng)營,纖屑詳簿錄?!睎|西洞門外側(cè)北壁對稱砌嵌《建筑費收支公鑒報告》石刻,各有四塊約高0.35米、寬0.85米的書條石拼接而成。東首石刻《謹(jǐn)將當(dāng)?shù)乐T先生捐助芳名開呈鑒核》,記錄了當(dāng)時捐款助建冷香閣的政要名流、各界人士400余人的姓名和金額,多至100銀元,少的僅1元,均一視同仁,明文列出。西面石刻詳細(xì)記載建造冷香閣和買樹植梅的料、工、費等各項開支近百筆,筆筆有名目,有金額,有的還附注經(jīng)手人姓名,數(shù)目較大的附注“另有細(xì)帳”。開呈公鑒“共收銀六千九百五十一元四角三分正”,“共支銀元七千五百二十二元九角一分一厘”,之前于“恒孚(銀樓)存款生息銀三百四十六元六角六分一厘”,之后收善后捐多筆,每筆多少亦一一列出,“凈存基本金二千三百六十一元四角八分,存于恒孚(銀樓)生息按月摺虎丘公記,日后維修動息不動本”。尤令讀者不勝感嘆的是:其中有一筆“付落成慶賀茶水等招待款計銀八元”,文化名人,書畫大師為社會作如此大手筆,在花公眾的錢為個人受用的時候,卻如此小手小腳,沒有飯局,沒有禮品,只有清茶一杯?!督ㄖM收支公鑒報告》石刻的安放位置既是巧合,又是用心良苦,東收西支,來龍去脈,明明白白,自然清清白白。
《冷香閣記》碑刻應(yīng)該是九塊,即其中一塊正文記碑和四塊募款收入記附碑及四塊建造支出記附碑,合計九塊,那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近年,筆者多次陪遠(yuǎn)朋近友游覽虎丘,不忘品讀《冷香閣記》碑及其附錄八塊《建筑收支報告公鑒》石刻,眾口皆碑這是“蘇州的又一處廉石”、“園林一絕”。
《冷香閣建筑收支報告》是征信錄的范本。當(dāng)年,《冷香閣建筑收支報告》曾印發(fā)“七百份”分送各捐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