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婷
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材的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數學教學是激活學生思維活動的教學,而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問題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認知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動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币虼私處熞诮虒W中,不斷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筆者在教學中就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巧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只有學生對學習活動感興趣,才可能產生學習的動力,才能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袑W生對學習數學產生了興趣,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睌祵W學科高度的抽象性就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雖然感覺到困難,但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學習。例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時,我這樣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到商店買襪子,只要把襪子底在拳頭上繞一圈就知道襪子是否適合自己穿,這是什么道理?公安人員只要發(fā)現罪犯的腳印,就能估計到罪犯的身高,這又是什么道理?”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我接著趁勢問學生:“同學們,想知道這里的奧妙嗎?通過對下面內容的學習,就可知道為什么了。”這樣使他們饒有興趣地進入學習中,聚精會神地學習,思考問題,僅用15分鐘就令人滿意地完成了這課時的教學任務。在學完比例的意義和性質后,學生對買襪子、估身高找到了正確的答案。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
要引導學生發(fā)現、探究問題,首先要讓學生具有積極探究的態(tài)度、猜想、發(fā)現的欲望,通過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去探索、猜想和發(fā)現,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經常地啟發(fā)學生去思考、探究問題。
1.利用數學建模的方法創(chuàng)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
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建模是不常用的,但在問題情境的建立上是一種較好的方法,關鍵在于模型要簡單和要解決的問題聯系非常密切。
例如:扇形的面積教學中,課題引入的部分首先播放一段機槍掃射的戰(zhàn)爭場面,把同學的情緒激發(fā)出來,然后提出問題:“假設機槍的射程是100米,機槍轉動的角度是60度,那么機槍的控制區(qū)域是多大?”自然地引入了扇形的面積問題,讓學生模擬機槍掃射的動作,并畫出模擬圖。這樣也讓學生接觸了用數學建模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利用數學建模的方法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選擇絕大多數同學所熟知的,感興趣的,建立數學模型比較容易的事物。因為我們只是利用模型,而不是學習數學建模。
2.創(chuàng)設能展示知識的發(fā)生過程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強化知識的發(fā)生過程,推遲知識結論的得出,有意識增加設疑、猜想。追求知識的來源,讓學生上課時,處于有問題可想的思維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推進思維的發(fā)展。
例如:弧長教學過程中,先通過操作讓學生在動手中理解弧長與什么量有關系,圓心角的大小與弧的長短有什么關系,怎樣計算它的弧長,然后觀察特殊的圖形,圓心角是180o的弧長是多少?60o呢?120o呢?你能得出什么規(guī)律?想一想no弧長是圓周長的幾分之幾?你能用公式表示嗎?通過這幾個問題讓學生想一想,最后得到了弧長公式,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自己探索,發(fā)現并掌握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探求過程中,強化了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巧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發(fā)現的。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痹谡n堂教學中,圍繞當節(jié)課的重點,設計一些符合教學實際,且具有探索空間的問題,讓學生有方向、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探索、發(fā)現、獲得、鞏固知識。例如:筆者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首先設計以下三組平行四邊形面積比較:第一組等底不等高,第二組等高不等底,第三組既不等底也不等高。頭兩組進行面積比較時,還沒什么,到第三組進行比較時,同學們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變得不知如何下手。這時有一個學生提出:“如果知道了它們的面積具體是多少就好比較了?!睂W生也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了,我抓住這個問題進行引導:“你有辦法知道它們的面積嗎?能大膽試一試嗎?”學生在我的鼓勵和引導下,分組開始研究,共同探究出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可以拼剪成長方形的方法……我給予充分的肯定,但并沒有就此作罷,而是再一次進行引導:“你有辦法知道一塊很大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學生再次進入到探索中。最后學生在這個問題情境中,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發(fā)現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獲得了探索的樂趣,也變得更加樂于探索。
總之,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并不斷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