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華
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后,由于中共代表周恩來的著力斡旋,事件終于和平解決。張學良表示“一人做事一人當”,于1936年12月25日獨自決定,釋放蔣介石,并陪送蔣介石回南京。離開西安時,他留下手令,由楊虎城代理其西北“剿總”副司令職務,又指令東北軍各軍、師長,離陜之際萬一發(fā)生變故,聽從楊虎城和東北軍51軍軍長兼甘肅省政府主席于學忠指揮。
蔣介石一回到南京馬上變臉,下令軍事法庭將張學良判處10年徒刑,然后再由蔣介石下令特赦,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與此同時,調集中央軍,分路向陜西挺進。
面對這一事故,楊虎城一下子沒了主意,遂請教于周恩來。周恩來建議說:“蔣介石的意圖,在以武力壓迫東北軍和17路軍就范,故此時不能一味示弱,應有嚴正之表示,并輔之以軍事上的部署。”
楊虎城欣然采納了周恩來的建議,一方面于1937年1月5日發(fā)出通電,遣責蔣介石出爾反爾,違背在西安時的承諾,扣押張學良,調兵遣將準備發(fā)動內戰(zhàn);一方面下令東北軍與17路軍針對中央軍進行布防,嚴陣以待。
經(jīng)中共中央同意,周恩來把紅軍的兩個軍團、一個軍開入關中,協(xié)同東北軍和17路軍防御中央軍的進攻。他還寫信給蔣介石,要求釋放張學良,撤退中央軍,消弭內戰(zhàn)。
懾于西安三方的團結一致,蔣介石于1月9日派人到西安,提出和平解決的甲、乙兩個方案。甲案:東北軍調往甘肅,17路軍不動,歸楊虎城指揮,紅軍回陜北,中央軍進駐潼關至寶雞鐵路沿線各縣;乙案:東北軍調往河南、安徽,17路軍調去甘肅,紅軍回陜北,中央軍進駐潼關到寶雞鐵路沿線各縣。
這兩個方案,都回避了西安三方釋放張學良的一致要求。楊虎城立即派人飛往浙江奉化,面見在老家休養(yǎng)的蔣介石,再次請求釋放張學良。蔣介石不予理會,只是讓人帶信給楊虎城,要他在甲、乙兩個方案中速作抉擇。
楊虎城與東北軍高級將領商量,相比之下甲案稍有利,決定接受甲案。但東北軍中的少壯派軍官卻堅決反對,他們都是張學良一手提拔栽培的營、團長,對張學良懷有樸素的感情,主張當務之急,就是救張學良出險,對南京兩個方案都拒絕接受。其頭面人物有:張學良的衛(wèi)隊團團長孫九銘、張學良的秘書兼“抗日同志會”書記應德田、炮兵團團長劉佩偉、總部糧食處處長張政枋、工兵二團團長杜維綱以及騎兵第一軍副官長何鏡華、苗劍秋等。
面對東北軍群龍無首的狀態(tài),周恩來于1月27日晚上,與少壯派頭目晤談。應德田等慷慨激昂,堅持以救回張學良為第一要義。周恩來表示,理解他們的心情,但告誡說:“一旦與中央軍開戰(zhàn),蔣介石更不會放漢卿(張學良字漢卿)回來了。并且,如果東北軍內部兄弟鬩墻,對漢卿、對東北軍、對團結抗日,都是絕無好處的?!?/p>
這幾個頭目仍聽不進去,情緒反而更加激動,痛哭流涕地要求周恩來答應紅軍出兵,甚至要挾說:“紅軍即使不幫我們,我們也打,難道你們愿意看著我們被蔣介石消滅嗎?”
東北軍中屬元老派的高級將領,有于學忠、67軍軍長王以哲、騎兵第一軍軍長何柱國等,他們與張學良有著深厚感情,也在籌謀營救張學良。只是他們處事穩(wěn)健,講究審時度勢,感到東北軍與中央軍相比,不論在人數(shù)上還是武器裝備上,均處于劣勢,沒有必勝的把握,而且戰(zhàn)端一開,對張學良的處境更加不利。故而不得不勉強接受甲案,從現(xiàn)駐地的西安等處撤軍,使蔣介石失去武力進攻的口實,利于保存實力善圖將來。
為了說服、團結少壯派,他們于1月29日在渭南召集團以上軍官會議,應德田等少壯派軍官的頭目也在與會之中,目人數(shù)不少。
會上爭論激烈,少壯派自恃人多勢眾,咆哮如雷,同聲一致:“張副司令不回來,我們不惜破釜沉舟,與中央軍拼個死活!”
最終強行通過了他們所擬的“渭南決議”,要旨是:在張學良回來前,決不撤兵。中央軍如是武力進攻,不惜決一死戰(zhàn)。
這一決議,顯然與元老派的心意不合,所以執(zhí)行困難。少壯派于是把張學良指定的東北軍負責人于學忠從駐地蘭州叫回西安,圍著他聲淚俱下,要他負起執(zhí)行“渭南決議”的責任。
1月30日夜間,楊虎城召集西安三方首腦會議,以統(tǒng)一各方對南京的態(tài)度,參加者有楊虎城、周恩來,東北軍的于學忠、王以哲、何柱國三位軍長,少壯派代表應德田、何境華列席旁聽。
楊虎城談了內部的兩種不同意見后,要求各人表明立場。
王以哲道:“從情勢看,與中央軍開戰(zhàn)于我軍不利。如今和平撤退的條件已與南京方面基本談妥,就和了吧?!?/p>
于學忠表示贊同:“和就和了罷。要打,我的隊伍在蘭州,還一下子拉不過來吶?!?/p>
何柱國同意王以哲、于學忠的意見。
楊虎城道:“我們17路軍在整個兵諫過程中,與東北軍采取一致行動。既然你們愿意和。我們就跟著走,聽你們的,和平解決?!彼^而征詢周恩來的意見。
周恩來說:“東北軍與17路軍兩方都是一致愿意和平解決,我們當然贊同?,F(xiàn)在既已達成了一致意見,希望能令行禁止,并應努力說服各方的部下,精誠團結,一致對敵。不然的話,恐會另生枝節(jié),發(fā)生意外。
王以哲緊接著說:“周先生所言極是,我們內部應團結統(tǒng)一,容不得再起內爭?!贝稳?,何柱國、王以哲向所部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楊虎城則派人去潼關,與中央軍方面談判有關和平撤軍的細節(jié)。
對于三方首腦會議所作出的決定,少壯派大為不滿,大罵王以哲、何柱國等“出爾反爾”,兩派矛盾激化。2月1日晚上,30多個少壯派軍官,暗中聚集在孫銘九家,發(fā)泄一頓后,有人聲言要殺王以哲、何柱國兩位軍長,并且懷疑一些軍官與南京相勾結。
眾人七嘴八舌附和。于是推定由孫銘九、應德田具體執(zhí)行,就在第二天動手。
次日上午,在孫銘九、應德田布置下,衛(wèi)隊連長于文俊、孫聚魁、王協(xié)一,副營長商同昌,各率軍士殺氣騰騰出發(fā)。
當時王以哲因感冒臥床在家,于文俊以其學生的身份闖進王以哲臥室,撥槍在手說:“軍長,對不起你了。”邊說邊連扣槍機,手下跟著開槍。毫無防備的王以哲連中數(shù)彈,當即死亡??偛繀⒅\處長徐方、副官處處長宋學禮及蔣斌諸人,也在不知所以中被槍殺。
商同昌帶著十余人趕到何柱國住處,卻不見人,詢問后得知已去了新城大樓陜西綏靖公署。便掉頭趕往新城大樓,以有要事報告,囑警衛(wèi)叫何柱國出來。何柱國先已覺察到少壯派對自己不容,遂托詞不出,得以幸免。
這天是1937年2月2日。史稱“二二”事件?!岸笔录l(fā)生后,楊虎城立即調兵遣將,在西安城內外加強警戒,并保護何柱國等東北軍高級將領的安全。
一時間西安城內人已惶惶,謠言四起。國民黨潛伏在西安的特務惡意挑撥,說少壯派殺王以哲是受
共產(chǎn)黨指使,要殺—批軍長、師長,赤化西安。一些東北軍官信以為真,把矛頭指向了中共方面。
為粉碎敵人陰謀,也表示抗議少壯派的錯誤行為,周恩來馬上派中共代表團秘書長李克農(nóng)、代表團成員劉鼎,調查殺害王以哲等人的主謀與兇手。周恩來等人則趕去王以哲家中吊唁,安慰王夫人,言之切切,甚為動情。消息傳出,東北軍將領深受感動。
王以哲等被殺的消息,在東北軍中激起了軒然大波,引發(fā)了混亂。與王以哲交厚的105師師長劉多荃,原在東線防御中央軍,聽說王以哲被殺后,憤而撤離防地,命令回西安討伐少壯派,其中先頭部隊一個團迅速兵臨臨潼,聲言要砍了兇手的頭,挖了兇手的心,祭奠王軍長。駐守渭南的57軍軍長繆徵流,也調轉槍口,打出了“為王軍長報仇”的旗號。元老派還捕殺了部分少壯派軍官。促成東北軍聯(lián)共抗日、在西安事變中立下大功,并未參加少壯派鬧事的旅長高福源因與劉多荃有矛盾,也被誘捕殺害。
少壯派的追隨者甚少,手中又無多少兵力,沒想到一下子成為眾矢之的,不由得惶恐不安。
這時,“二二”事件主謀之一的孫銘九,深感事態(tài)嚴重,與苗劍秋等商量后,決定向周恩來求救。
周恩來正在氣頭上,厲聲追問:“殺王以哲將軍究竟是哪個搞的?”
孫銘九眼皮下垂:“是我和應德田,還有何鏡華和苗劍秋等……”
“你們這是要干什么?”周恩來一臉嚴肅,兩眼噴火,“你們以為這樣做,就能救漢卿回來嗎?不,這恰恰是害了漢卿?!?/p>
“我們闖了大禍,懇請周先生周旋,拉我們一把?!睂O銘九哀求道。
周恩來把聲音放緩了些:“現(xiàn)在要緊的是如何化解兄弟間對峙,以防釀成更嚴重的惡果。你先回去吧,也可以與他們商量商量辦法?!?/p>
鑒于劉多荃等正率部隊向西安開來,聲言要殺孫銘九等,周恩來與楊虎城、于學忠商議認為,孫銘九等人在西安事變中有功,況且他們錯殺王以哲的動機還是想營救張學良,不應讓他們作無謂犧牲,決定將他們送往紅區(qū),在那里深刻反省檢討。同時還決定,把孫銘九指揮的衛(wèi)隊團也撤出西安。
2月4日下午,周恩來命令劉鼎把“二二”事件的主謀孫銘九、應德田、苗劍秋等,押送紅軍前線總部所在地云陽。這樣,使劉多荃失去了打擊目標,也就避免了內部殘殺。
其后,楊虎城采納了周恩來的建議,由東北軍與17路軍的幾十個高級軍官聯(lián)名致電蔣介石,措辭強硬地抗議扣押張學良,并試圖挑起內戰(zhàn),攻打西安。內有語云:“國危至此,不應再有萁豆相煎之爭。若施于對內自相殘殺,則虎城等欲求對內和平而不得,欲求對外抗日而不成,唯有起而周旋,致死不悔!”
對于是否要討伐東北軍,蔣介石自己也有些猶豫,擔心把東北軍與17路軍逼上梁山??紤]良久,便答應繼續(xù)以和平方式處置。
后來,當于學忠去奉化探望幽禁中的張學良,報告“二二”事件經(jīng)過時,張學良對周恩來表達了發(fā)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太感謝周先生了。我為國家犧牲了一切,但慶幸交了一個好朋友!”
經(jīng)過周恩來的盡力斡旋,一場觸之一發(fā)的東北軍內訌事件終于平息了。
責任編輯: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