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民主難題
安全、有效的治理、廉潔,是民主生根發(fā)芽的必要前提
趙靈敏
8月22日舉行的阿富汗大選至今沒有最終結果,但關于大選舞弊的報道正日益增多,這不但令阿富汗的國際形象受損,也危及阿富汗民主的前景。
在很長一個時期里,西方社會有一種廣為流行的看法是,伊斯蘭國家很難走上民主化道路,民主在中東地區(qū)是一個例外,即所謂“中東例外論”:世俗民主與“真主主宰”之間是完全對立的。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在“9?11”前,美國對中東國家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親美和愿意維護美國的中東利益,這些國家實行什么制度無關緊要。像沙特、埃及這樣不符合西方民主標準的國家,成了美國在中東主要的盟國之一。但“9?11”事件中,19名劫機犯15名來自沙特這一事實,讓美國人不能再容忍了。
布什政府因此認為,少數(shù)人對國家權力的壟斷構成了大部分中東國家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征,正是這種威權主義政治架構滋生了極端主義,而極端主義則是恐怖主義的溫床。正是源于這樣的邏輯,布什政府才多次強調,反恐戰(zhàn)爭的核心是要構建民主體制,只有建立起自由、開放和民主的政治制度,鏟除伊斯蘭國家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美國的安全環(huán)境。
奧巴馬的外交政策雖然和布什有很大不同,但在“用民主促安全”這一點上和布什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奧巴馬更為重視阿富汗,甚至將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對立起來,將前者稱為“正確的戰(zhàn)爭”,不斷對阿富汗增兵。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把阿富汗戰(zhàn)爭的成敗和奧巴馬的政治前途掛起鉤來。因此,8月22日的大選,是阿富汗展示其近8年民主改造成果和安全形勢的一面窗口。
阿富汗政府為1700萬選民設立了7000個投票站,直升機進不去的地方,由3000頭驢負責馱進馱出選票和選票箱,這顯示了阿富汗人民對民主的期盼,但令人感動的畫面不能代替嚴酷的現(xiàn)實。選舉當天阿富汗共發(fā)生73起襲擊事件,造成20多人死亡。在坎大哈,投票開始后不久,塔利班分子就將兩名平民絞死,因為他們手指上的墨水顯示他們已經(jīng)投過了票。
而在這背后,塔利班對阿富汗的控制似乎比現(xiàn)在的阿富汗政府更為有力——有數(shù)據(jù)說是阿富汗70%的國土被塔利班控制,有說法是50%,最低也有40%。而卡爾扎伊政權未能獲得廣大民眾的認同和支持,號令不出西方重兵駐扎的有限城市地區(qū),卡爾扎伊總統(tǒng)本人則被稱為“喀布爾市長”和“美國大使助理”。
《時代》周刊最近的一篇文章揭示了塔利班之所以在阿富汗橫行的原因:它向各類得到西方援助的公共工程建設收取保護費,否則就加以破壞;加大對鴉片走私“征稅”力度,從中最多可能獲得了約5億美元的活動資金。
歷史上不乏從外部輸入民主而成功的例子,像二戰(zhàn)后西方對德國和日本的民主改造,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民眾對外來者的接受和國家領導人的本地化。而這兩個條件在阿富汗都不存在,阿富汗人從來不歡迎外來干涉,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英國和蘇聯(lián)都沒能征服阿富汗;而卡爾扎伊政府的主要領導人,大部分是原政權的“少數(shù)反對派”或“流亡人員”或“不同政見人士”,沒有管理國家的實踐經(jīng)驗,很多人也沒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因此缺乏廣泛的民眾基礎,對民主也一知半解,并有嚴重的腐敗問題,讓他們來處理本就很復雜的國家事務和民族矛盾,結果可想而知。
目前,阿富汗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塔利班、鴉片和貧困,而民主在這里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現(xiàn)在,阿富汗貧窮程度位居世界第四,失業(yè)率高達40%,甚至連一條環(huán)繞全國的高速公路都沒有。此外,很多農(nóng)村地區(qū)沒有廣播、電視,民眾對候選人絲毫不了解,部族長老的意志決定了整個部族把票投給誰。阿富汗最大的出口商品仍然是鴉片,它是全球最大的鴉片生產(chǎn)國和出口國,產(chǎn)量占世界總產(chǎn)量的9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安全、有效的治理、廉潔,是民主在這里生根發(fā)芽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