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圓
最早提出長江三峽工程設想的是孫中山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經(jīng)過了長期、廣泛的論證。全國人大終于在1992年4月5日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從此,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進入了具體實施階段。經(jīng)過兩年的準備工作,三峽工程于1994年12月4日正式開工。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截流成功。2008年11月4日,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成功。今年,三峽工程將全面完成初步設計的建設任務。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整個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壩、泄水閘、一座堤后式水電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三峽工程建筑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組成。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
三峽工程的壩址選定在湖北宜昌三斗坪。三峽工程為一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為一級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的標準進行設計,萬年一遇洪水加大10%的標準進行校核。為了保證施工期問長江干流不斷航,三峽工程采用“明渠通航、三期導流”的施工方案。
三峽工程是一項舉世矚目、全民關心的巨大工程。不少專家認為,它的建設不僅具有防洪發(fā)電和航運效益,同時還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
(摘編自《365個第一次——共和國50周年珍貴圖錄》,本刊責任編校陳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