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楓
在漢代散文中,有兩封書信值得一提,這就是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與楊惲的《報孫會宗書》。兩位作者是外祖父與外孫的關(guān)系;兩封書信都寫得情懷勃郁,鋒芒畢露,桀驁不馴。清人余誠評《報孫會宗書》一文:“行文之法,字字翻騰,段段收束,平直處皆曲折,疏散處皆緊煉,則酷肖其外祖?!逼鋵嵅恢皇切形闹?兩封書信在諸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相似。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任安的一封書信。司馬遷擔(dān)任太史令十年,《史記》尚未完成,他就遭李陵之禍,受刑入獄二年零兩個月。出獄之后,被漢武帝任命為中書令。這個官職看起來很容易接近皇帝,其實是個通常由宦官擔(dān)任的官職。和所遭受的宮刑一樣,是令人難堪的位置。就在這個時候,司馬遷寫了這封書信。
楊惲是漢丞相楊敞的兒子,他的母親,就是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他以父蔭得補常侍郎,又因揭發(fā)霍氏謀反有功,封平通侯,遷中郎將。后被人上書告發(fā)誹謗朝廷,無人臣之禮,貶為庶人。這封信就寫于他從大臣廢為庶民之時。祖孫二人在朝在野都是落魄失意,含垢蒙辱。
司馬遷以“口語遭此禍”。當(dāng)時被判死刑可以出五十萬錢免于一死,或者選擇腐刑可以偷生。司馬遷因為“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只能選擇了腐刑。而受刑后處境艱難:“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所以在書信中表達了他的憤怒:“禍莫慘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宮刑”,“雖累百世,垢彌甚耳!”也表達了他悲憤的心情:“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楊惲被太仆戴長樂告發(fā),“橫被口語”,“身幽北闕,妻子滿獄”,幸得“圣主之恩”,“得全首領(lǐng)”。看起來,他似乎應(yīng)該閉門思過,以報不殺之恩,不料他卻“身率妻子,戮力農(nóng)桑,灌園治產(chǎn)”,生活得十分張揚。在書信中他不僅流露出對當(dāng)今圣上的大不敬:“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更賦詩一首對朝政荒亂進行諷刺:“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箕?!?/p>
二人文章中都淋漓盡致地把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氣盡情宣泄,不愧為“書憤之作”。
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純粹的抒情散文,是從私人書信這一體裁中開始形成的,而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可以說直接啟發(fā)了這一傳統(tǒng)。這篇文章直抒胸臆,悲憤滿腔,表現(xiàn)出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獨立個性的知識者在強大的專制制度迫害下巨大的內(nèi)心痛苦,是漢代散文中難得的抒發(fā)情感之作。楊惲的《報孫會宗書》亦頗有其外祖的遺風(fēng),直抒胸臆,率性為文,喜怒哀樂,都在筆間汩汩涌出。劉勰《文心雕龍·書記篇》說:“漢來筆札,辭氣紛紜。觀司馬遷之《報任安》……楊惲之《酬會宗》……志氣槃桓,各含殊采;并杼軸乎尺素,抑揚乎寸心?!闭菍@兩封書信抒情特色的確當(dāng)評價。
祖孫兩代人坎坷的命運令人感嘆唏噓,兩封書信令人回腸蕩氣,高標千古。
韓楓,遼寧葫蘆島市渤海船舶職業(yè)學(xué)院師范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