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周熊
美國海邊的居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電影《群鳥》中所展現的一幕:空中的飛鳥簡直都發(fā)瘋了,它們沖進家中,撞擊電線,在窗玻璃上撞死,攻擊行人,許多鳥拋尸在大街上……類似的場景如果說不是每年都有,那也是幾年出現那么一次,而且不僅僅是美國,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屢見不鮮。比如說,今年在拉托維亞的首都里加的大街上就發(fā)現不少海鷗和信天翁的雛鳥,它們往車輪底下鉆,往車窗上撞,全然不顧及有生命危險。印度賈金加村的村民每年也都有幸看到這種場景:有40多種候鳥在當地一個山谷里進行集體自殺。那個山谷也因此獲名“死鳥谷”。而且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場景多出現在候鳥遷徙期。
大自然難解之謎
對科學家來說,飛鳥的集體自殺是大自然的一個難解之謎。當今一個最通行的說法是:鳥類之所以會集體自殺,主要是因為地球磁極的移動使它們看不準定向標,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照定向標來確定自己飛往溫暖國度和返回的方向。
有些鳥類學家傾向于把鳥類的集體死亡說成是偶發(fā)事件。比如說,像今年出現暖秋的情況下,不少飛禽都不急于飛往南方,它們在家鄉(xiāng)也過得不錯,不愁吃,也不冷??珊髞硖鞖馔蝗蛔兝?,于是才開始大批遷徙。在這匆匆忙忙的飛行過程中,由于在相對自己生物鐘的北方待的時間過長,難免有些張皇失措。于是發(fā)生集體性的精神變態(tài)。
是死亡鏈在作祟?
在通過對美國沿海水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研究之后。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海洋研究所的拉斐爾·庫杰拉教授對Pseudo-nitzschia australis藻類進行了研究,該藻類在一定的條件下會變得帶有毒性,分泌出一種能使記憶喪失的毒素。這位美國人記起來了,希區(qū)柯克拍攝的驚險影片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海鳥,他因此便得出一種假設,毒素一旦進入動物體內,便會使它們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來。
俄羅斯南北極研究所科研人員、鳥類學家瑪麗婭·加夫里洛也確信,毒素是通過消化鏈進入飛鳥的體內。也就是說,蝦蟹以藻類為食,這些蝦蟹然后又被軟體動物和小蝦吃掉。后兩者后來又成為鳥類的食物。
再說這不是什么普通的毒素,而是一種能毒害神經的毒素,它首先會傷害神經系統(tǒng)。這種毒素正像大部分的毒物,都存在一種所謂的“劑量一效果”聯(lián)系,小劑量只會引起輕微的病征,比如說行為的可逆性改變或短時間的失憶,而較大的劑量則會招致嚴重的、不可逆轉的后果。臨界劑量則會招致死亡。據瑪麗婭·加夫里洛說,其中毒后果同鳥類喪失理智后的舉止一模一樣,其中就有行為失常和在空間迷失方向等等表現。
海鳥除了蝦蟹和軟體動物卻不再吃別的食物。那是不是就說藻類的毒性是非常少見的現象呢?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學研究所生態(tài)學和浮游生物分布實驗室主任米哈伊爾·弗林特對此有他的看法。他認為現在只知道一些細胞內經常含有毒素的藻類,但這種藻類非常少見。除了它們之外,海洋中還有浮游植物,它們只在特定條件下帶有毒性。其中就有臭名昭著的Pseudo-nitschia。
海洋中的奧秘
到此似乎把問題已經弄出了個子丑寅卯,可米哈伊爾·弗林特并不急于表態(tài)支持拉斐爾·庫杰拉的觀點。在他看來,人們在改變沿海地區(qū)的生物狀態(tài)和有機物程度的同時,也促使浮游植物發(fā)生重大改變。不過他又認為,氣候對自然界施加的影響遠比人類大得多。原來,這些原先安全無害的藻類轉眼變成全身是毒的怪物并不只是沿海地區(qū)獨有的現象。據米哈伊爾·弗林特說,大海里也出現類似過程,人們只是對此毫無所知罷了。更弄不通的是:鳥類在從北向南遷徙過程中,它們還怎么來得及去大談那些中了毒的蝦蟹和軟體動物?再說,有些飛禽甚至在還沒飛過大海上空之前便已經有了反常的舉動。由此看來,很可能是不只藻類能改變鳥類的行動?然而,這種鳥類喪失理智現象的答案無論怎么說都只能在大海中才能找到,所以拉斐爾·庫杰拉的假設看來又是對路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