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閎
1
世界上每天都在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為了分去合,為了合去分,任何的分里都包含了合,反之,也一樣。分裂和一統(tǒng),自古都是這么主宰了歷史的所有故事和規(guī)律。國土的,皇權的,家庭的,人心的,都是無一例外地落在了這個窠臼里,在此生,在此滅。這像是一場無休無止的輪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被古詩人一語道破了。所以。歷史、人生的現象和規(guī)律就和月亮的圓缺掛著了干系,互為解釋?;樽糇C。
2
中國人為何那么好團圓呢?講“和合”,是國人的精神、愿望、口頭禪,是成了文化的精髓的東西。和,其形是圓的。圓的人生哲理,一直從尚中庸到善圓滑。
大自然的威脅,戰(zhàn)爭撕咬,生命無常的恐懼,都無比地喚呼著對親情的重視。所以國人很注重家庭的穩(wěn)定,小團體分子結構的牢固度,期盼和諧,期盼在這種溫情下面獲得生活快樂的真諦。
連當初送到臺灣去的熊貓,都叫團團和圓圓,在熊貓身上附麗著人們對兩岸團圓的期盼。
張愛玲的《小團圓》我沒有通讀,也不知道她為何要取名叫小團圓,但是,我很喜歡這個詞匯,和這個詞匯散發(fā)出來的音節(jié)的趣味。
一個人將逝,假如遇到這幾個日子,他和她總會想著靠自己的耐力熬一熬的。如:生日,中秋,春節(jié)的除夕夜。因為這是他們最有意義的“公共性好日子”。這個日子就是立于人心底部的界碑,測不到深淺。掂得出分量。
3
咱們中國人好吃。什么傳統(tǒng)節(jié)日到了國人那里,都得和吃的掛上鉤。元宵節(jié)吃元宵,清明節(jié)吃青團糗糍,端午節(jié)吃粽子,立夏吃雞蛋,中秋吃月餅,冬至吃酒釀圓子,春節(jié)來了,那更加是大吃大喝的時節(jié)到了。節(jié)慶是一系列的程序,而吃,就是這個系列中的高潮部分。
月餅的完整與圓形,喻示著團圓與和美。那么切開月餅的時候,是不是就表示了分享這種團圓和美的氣氛意義?切開月餅的另一個暗喻是:分離的開始,團圓的結束。
在任何一種行為的象征里,都包含了相反意義的潛伏與覬覦。
當然,比之月餅的各型各色,寧波人的湯圓相對簡單得多,卻也因了這種“單調”更具有中秋圓月意味。湯圓在概念上等同于月餅,但是它更形象,白色,圓球,放點糖桂花,那就別有吳剛斫月桂的味道了,若沉在青花瓷的碗底,就有月亮在云層里出沒的意境。它不一定在元宵節(jié)才可以吃,一年四季,想吃就吃。
寧波是一個水上的城市,寧波人是戀家又愿意背井離鄉(xiāng)的一族。所以,這個既能夠代表思鄉(xiāng)情結、又能夠大飽口福的圓球體便順理成章地成了寧波的品牌。
4
人是活的,時代在變著,要是沒個親情孝道的底襯著,這世界,一定是更不可以被把握的。養(yǎng)兒子,養(yǎng)女兒。哪個城市和哪個農村的父母留得住他們的?都希望他們有出息,希望他們快樂地按照他們愿意的方式去生活,到最后。設想總拗不過現實,不管持“女大不中留”想法的,還是“養(yǎng)兒為防老”想法的,中留不中留,防老不防老。都得離開自己。
中國人的很多觀念都是充滿矛盾的,比如:一說是,好男兒要志在四方,不要窩在家里,不要呆在方圓幾十公里的地方做座山雕。但是又一說是,父母在,不遠游。也即是最多在附近走動一下,離開遠了,那就是對父母的大不敬。你想走四方看世界,得讓老父母“過去了”,假若父母八十才“去”,那么,你也六十余了。這時候,你可以“開游”了,很遺憾,你也游不動了。
5
賞月,本來是一件唯美的充滿了羅曼蒂克的事情,自從小時候聽了嫦娥與吳剛的故事后,賞月,即變成了一件有點殘酷的游戲。彷佛一群心思各異的人。在月下,在冷眼旁觀凄涼的痛苦,想象這個清冷世界里一男一女的孤寂無奈和怨愁。
月亮故事的殘酷,從小都讓我對人世有種說不出的疑慮。為什么嫦娥要逃奔月宮,是和吳剛私奔嗎?月亮上真的有那么美好的生活?既然美好為何還要天天斫桂樹織長布,就想著滑到地球人間來呢?人間真的容不下他們兩個?是什么人趕走他們的?帝王為何心胸如此狹隘?他們到底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罪孽?
所以每次賞月,其實都是一次次的無奈的無厘頭的自我拷問。
況且,還有一種說法:人死去后會在月亮里得到一個位子,那個故人會專注地看著世人,看著后輩。這讓人在明月皎潔之夜更加地有了孤寂的陰郁。
6
人的年齡越小,月亮離人越近,故事也越“真實”。
人大了,月亮的物理距離會使人的想象恍惚起來。
小時候,我看過一本前蘇聯科學家寫的探月記錄,多了科學的可觸摸感知的想象,可也一下子對月亮失去了美侖美奐的故事化幻覺。我不再渴望去月球上走一遭了。沒了嫦娥的玉兔的吳剛的桂樹的故事的念想的月亮,還有什么值得人類向往和留戀的呢?我總渴望著,那個有夢想的我和夢想之地、夢想的故事有一次親密的小團圓。可是,月亮的圓。很殘酷,它的圓只是它的,無關人類的我的什么。
7
古人,無舟楫之勞頓,無鞍馬之勞神,大家都雞犬相聞者眾,即使想要走遠點,還有個“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在。除非趙五娘千里尋夫,孟姜女哭倒長城,學子赴京趕考。江南江北為官赴任,驛馬傳信,霞客游歷,才有去家相隔千萬里,才會少小離家老大還。所以,古人的團圓意義,絕對不僅僅是因為了地理位置的間隔。
今人也是:飛機,高速公路,火車,快船,自家有小車,一般半日行程的間隔,絕對不是分離遙望的理由。況且,通信的便捷,手機,網絡。使我們更加可以享受到半虛擬的溫情和關顧。早上在曲阜孔子廟,下午在香港黃大仙,早上在中國喝豆?jié){,明晚在美國喝咖啡,這些都是不能漠視和抵觸的生活現實。
所以,假如還固執(zhí)地以為:團圓的根本就在于人面桃花相映紅,在于嘯聚一堂笑之侃之歌之舞之。在于一家人“丁口”增余,那么。這種形式上的團聚,就違背了實質的圓滿之全部要義。
內心,只有內心的融合,只有內心無掛無礙的認同,才是團圓的本質所在。
8
花好月圓,月月有圓月,就像現代人可以隨時隨地穿上新衣一樣。心中團圓了,就時刻聽見和諧的聲音。和諧與團圓,這是可以聽見的,也是可以看見的,可以文字的。也是可以圖像的,更可以是物理的,抑或心靈的。
中秋,就是一場心靈可以靠近心靈的努力。中秋承載的只是對團圓的呼喚,是對內心溫情的促發(fā)。但是對心神日趨浮躁、人際日趨冷漠的當下,無疑是一種美好的熔煉。月亮為證,月餅為憑,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思考團體和個體的人生意義。
每個人需要被認同,要有親情,要分擔的舒解和分享的快慰,要團隊感要歸屬感要榮耀感,這些都是必須的正常的情感關系和生命特質。
我們都有一個小家,心靈的,親情的,懷念的,向往的。
我們還有一個大家,一個凝聚每個人的誠心、每個家的核心的大家,那就是我們時刻都受著她的恩寵與磨礪,卻也時時被我們忽視和虛擬掉的我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