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大光
我對福建是有感情的,這緣起就是散文。第一次赴閩,在1978年秋天。動亂剛過,百廢待興,一度被江青摘掉牌子的百花文藝出版社,此時正醞釀復社?!鞍倩ā币猿霭嫔⑽臑樘厣?福建素有散文之鄉(xiāng)的美譽,領(lǐng)軍的郭風、何為二老,是全國有影響的散文家,我受命南下當面征詢他們對“百花”復社的意見,并組稿。那幾天,從黃巷到鼓山,聊得痛快。二老建議“百花”復社后,除了延續(xù)“小開本”散文的傳統(tǒng),還要有所創(chuàng)新,最好辦一份全國性的散文期刊。這一建議和多方面的積思廣議不謀而合,直接促成了《散文》月刊的創(chuàng)刊。以郭老為首的福建作家,也編起了“榕樹文學叢刊”,主要發(fā)表散文新作。南北呼應,極一時之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值得懷念的。這個小輯中,章武和文山都是八十年代初開始寫散文,他們編的《福建文學》,每年刊發(fā)一期散文專號,已延續(xù)了二十多年,成為特色。共同的愛好,使我們心存默契。章武喜好登山,有兩次在外地偶遇,說不上幾句話,他就奔山而去。曾立誓登一百座山,寫一百篇關(guān)于山的散文。退休前,章武完成了這一心愿?!蹲竽_·右腳》以特殊的方式延續(xù)著他對山的懷戀。文山的散文,早期致力于記游,這些年轉(zhuǎn)向歷史。06年在涵江,讀到《歷史不忍細看》,為文山找到自己的切入點而欣慰?!稄奶K堤上走過》是這一條“何妨細看”路上新的收獲,故事中梳理出新意,“透過發(fā)黃的卷宗觸摸一次歷史曾經(jīng)跳動的脈搏”,讀來舒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地造化和世事滄桑是相通的,由此演化出地理歷史的大思路。古文中,杜牧的《阿房宮賦》,李格非的《書洛陽名園記后》,都是從方輿入筆,論辯興衰,成傳世之作。讀南帆的《站在福州的陽臺上眺望》,感覺到文脈相承的氣息。“從歷史的后排一躍而成為先鋒的福州,“開始緩緩轉(zhuǎn)過身來”的中國,被作者舉重若輕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結(jié)尾幾句,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上,抹下一綹私人的色調(diào),堪稱妙筆,也和古人的文字劃出了一條界限。南帆以文學評論家的身份進入散文,我們的幾次相遇都是在作品討論會上。他九十年代初出版隨筆集《文明的七巧板》,以寓意分析的文本形成特色。在享受分析的快樂時,他冷靜地察覺:分析無法抵達抒情。思無法抵達詩。今天的南帆應該不會再有這樣的苦惱。這也是一個漂亮的轉(zhuǎn)身。
朱以撒的散文,在空間感上有獨特的悟性。“向上”“張開”,題目代表著作者的關(guān)注點。這得益于他的書法造詣?!拔彝ǔS脮▌?chuàng)作之理來審視散文創(chuàng)作,同是心理流程的產(chǎn)物,虛實濃淡,章法都是一樣的,我就是用書法的布局來解決散文的結(jié)構(gòu)?!边@是經(jīng)驗之談,實踐起來,還離不開長期讀帖訓練達致的觀察力。以撒說:“散文創(chuàng)作是我心情怡悅時的一種表現(xiàn)?!遍喿x以撒的散文,總是會在怡悅中得到智慧的啟迪。同樣的智性。
丹婭和小山不約而同地為我們呈現(xiàn)出,各自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輕聲慢語地述說透著自豪。印象里,丹婭還是二十年前大學生的模樣,文字卻安靜許多。歲月在文字中留下的痕跡,也許比在體象上要重。經(jīng)過為人師為人母的淬煉,女孩兒心懷沉下來,情感內(nèi)斂了,平談而更清晰地表達著自己的內(nèi)心歸屬。這樣的文字耐讀。小山的作品讀到的少,她是福建作家中的“移民”,地域文化的差異,也許會給她帶來獨特的視角。我們期待著。對于經(jīng)歷著“轉(zhuǎn)身”的福建,期待,應該是最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