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文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學生靜聽為主,但多數(shù)教師也經常采用提問的教學方式,比如以背課文的提問方式、考察知識點的方式等,這些提問的方式多是以考察所學內容為目的,缺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缺乏理性思考的含量,并沒有將適合教學的有效的提問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這種提問方式雖然簡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當時的教學質量,這說明我們的課堂需要提問,更需要一些有價值的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提問。在現(xiàn)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無論講授多么有效,教師要想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投入”學習,還需要更有效地“提問”并“傾聽”學生的聲音,使教學保持某種互動的對話狀態(tài)。
在提倡有效教學的背景下,多數(shù)教師已經意識到了提問在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有些教師課堂提問在質量和有效性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常見的現(xiàn)象有以下幾種:
1.有的教師經常盲目提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明白了嗎?”等根本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2.有的教師的課堂提問還僅限于知識檢查性的提問,新授課上仍然是教師一言堂。
3. 提出問題不給學習思考回答的機會,教師自問自答。
4.有的教師不善于提出有梯度的問題,提出問題過難給學習造成障礙。
5.缺乏恰當?shù)脑u價,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
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廢止不恰當?shù)奶釂?提出的問題要能有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針對上面的一些現(xiàn)象,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克服的。
一、避免提出“對不對”?“是不是”?“明白了嗎?”等沒有必要的問題
一些教師往往習慣在陳述一些知識后帶上一句“對不對?”或“是不是?”其實這些看似問題的語言并不是對學生的提問而是教師的口頭禪。因為教師所陳述的大家都知道肯定是對的,對于學生來說無需回答,也沒有判斷的必要,只要回答“對”就可以了,教師經常提這樣的問題會使學生形成對問題聽而不思應付作答的壞習慣,因此像“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問語教師要絕對避免,可以將教師陳述變提問學生讓學生解釋。
有些難于理解的知識,老師講解過后,教師經常問一句“明白了嗎?”其實這樣的提問也是沒有必要的。聽不明白的同學可能不好意思說,即使自認為聽明白的同學也可能僅是聽明白了教師的講解,并沒有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此時最好的方法是設計一些同類型或更高層次的提問或問題讓學生解答,檢驗學生理解掌握情況,掌握得好可以繼續(xù)下面的內容,若理解掌握得不好可以繼續(xù)分析。
二、圍繞教學重點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解決核心內容
我們經常犯的錯誤是,注重了對舊知識的復習提問,溫故而知新,以舊啟新,體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但對于新授知識的教學仍然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師一言堂,缺乏有價值的具有啟發(fā)性的提問,造成的結果是啟而不發(fā),這對于新知識的教學造成障礙。所以,新課教學,尤其是重點或難點內容更需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幫助引導學生理解。
三、利用各種手段,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幫助學生學會回答問題,避免教師自問自答
有的教師雖然能提出一些有助于教學的問題,但因為害怕學生不會回答或答不到點子上,往往喜歡自問自答,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回答的機會,認為省時省力,結果致使學生干脆問題也不聽只聽教師的分析,更激不起學生的思考,還會養(yǎng)成學生懶于動腦思考的壞習慣。其實這種教學方法換湯不換藥,仍然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對于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沒有任何起色。因此教師要放開手,留給學生充分時間,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分析,讓學生各抒己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四、設計階梯性問題化難為簡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水平。問題太容易了,難以激發(fā)學生思考欲望和生成新的認知;問題太難了,學生容易喪失信心。有時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一臉茫然,不僅不能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反而使課堂氣氛更加沉悶。教師雖全力引導,學生卻啟而不發(fā)。其根源是沒有從學生的思維現(xiàn)狀出發(fā),以教師的思維替代了學生的思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分解問題,使問題呈階梯狀呈現(xiàn),給知識之間搭好橋梁,降低問題的難度。這樣既可以使知識條理化,又可以激起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興趣,使知識變得更明朗,理解起來顯得更簡單一些。
五、及時評價學生的回答,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有些時候,我們能提出有助于教學的問題,但忽略了對問題作及時的評價,學生回答問題后,不說“對”也不說“不對”,使學生陷入迷陣,對問題的答案模糊不清。要做到有效教學,不僅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且要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評價,指出不足,提出改進意見,并對學生作出積極的評價,積極肯定、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樣長久堅持下去,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會越來越高,教師的課堂提問才會落地有聲,收到實效。
六、如何做好有效提問
現(xiàn)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問題又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正如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問難的勇氣和精神,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前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是學生的權利。所以要做到讓學生想問、善問、會問,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學生思維的激發(fā)需要教師有效的藝術提問,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不是簡單地尋求一種答案,而是要切中要害,發(fā)人深思,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怎樣才能做到有效提問?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問”,如電磁鐵一課,課堂開始,以投影形式放映電磁起重機將垃圾分類,隨時將鐵釘、鐵塊等吊起和放下,創(chuàng)設情景,為學生想問埋下伏筆。為什么電磁起重機能隨時將鐵釘、鐵塊等吊起和放下而永磁鐵不能呢?學生有了問題自然也就產生了了解“電磁鐵”的工作原理的欲望,學習的積極性也隨之產生,達到了學生“想問”的目的。
2.提供機會使學生善問,例如在講大氣壓一節(jié)時老師可以做以下實驗:瓶子吞蛋、氣球吊起瓶子、兩個試管套起內管向上運動、覆杯實驗。做完實驗老師不要急于向學生交代產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而要讓學生仔細觀察試著自己說出答案,給學生思考善問的機會,起到問題意識激發(fā)探索精神的目的。
3.精心設計使學生會問,如講重力及重力方向時,講完重力大小后由學生自己探討重力方向,設計場景:將手中的書高舉放手觀察結果,再將其它一些物品做同樣的實驗觀察結果,學生通過上述實驗就會問自己:什么力使它下落?這個力的方向如何?
總之教師有效提問的著眼點應放在教學內容的關鍵處、矛盾處、對比處,抓住疑難點、興趣點、模糊點提問。